《赠嵇康(节选)·[魏]郭遐叔》原文与赏析
[魏]郭遐叔
思言君子,温其如玉。
心之忧矣,视丹如绿。
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他为人刚直简傲,面对司马氏篡位,愤激不平,景元二年(261),以答山巨源书忤司马昭,明年坐吕安事被杀。死时年仅四十。郭遐叔,生卒年不详。此首赠嵇康诗,着重抒写他与嵇康相知和离别后的思念之情。他和嵇康是同时代人。他们在魏晋易代前夕,深感仕途充满了凶险。据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纪甘露五年(260)春正月裴松之引汉晋春秋载,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氏专权,公元254年,司马氏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曹髦不甘心做司马氏的傀儡,当他发现大将军司马昭掌握大权,阴谋夺取政权时,曾召集大臣密商对策。曹髦对大臣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后来,他率领数百名宿卫前往攻打司马昭,战败后被司马昭所杀。这是历代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的典型事例。当时,嵇康他们既不满于现实,又不愿依附司马氏,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恐惧。“心之忧矣”,当指于此。
“视丹如绿”,意为忧愁使视觉模糊,把红的看成绿的。“丹”与“绿”,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视之一目了然。一般说来,正常人(除色盲者)不可能产生把红看成绿这种奇特的视觉现象。所谓“视丹如绿”,是诗人怀着强烈的愤世情感观察社会的结果,是诗人心中充满矛盾与忧虑的反常心理反映。这是一句形象化的比喻,是诗人借以阐明社会现象的哲理语。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或以假象迷惑百姓,或故意以假乱真,叫人难辨“丹”“绿”。最典型者莫过于“指鹿为马”的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暗地中伤)诸言鹿者以法。”这是一种不同性质的“心之忧矣,视丹如绿”。
应该说,司马昭与赵高本是一丘之貉,他们为了自己篡权的需要,不许善良的人们辨别真正的“丹”与“绿”。而只有那些胸怀坦荡的仁人志士,他们在特殊的遭遇中,能够透过社会现象洞察统治阶级的本质,他们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反抗现实,于是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或者说是背叛心理。他们或公开宣布不与统治者合作;或逃离现实而遁入山林;或悲愤地弃官归隐(或曰归田),表现出一种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社会合流的可贵品质。
这首诗在语言上受诗经影响较深。如小雅·小弁:“心之忧矣,宁莫之知。”“心之忧矣,涕既陨之。”大雅·瞻仰:“心之忧矣,宁自今矣。”等等。因此说,郭遐叔的诗,言简意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与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
齿齐膘足毛头腻,秘阁张郎叱拨驹。洗了颔花翻假锦,走时蹄汗踏真珠。青衫乍见曾惊否?红栗难赊得饱无?丞相寄来应有意,遣君骑去上云衢。
-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借景抒怀的词作。大约作于诗人抗清失败、削发为僧之后。
-
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②,矜③夸紫骝好。 【注释】 ①幽并
-
元戏剧《关汉卿》鉴赏 《蝴蝶梦》全名《包待制
-
《古代兵法散文·夏商西周兵法·军志逸文》原文鉴赏
-
夜归丁卯桥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晚唐最具影响力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耕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农耕”的古诗词,诗名里带耕字的诗词,写到农具的古诗词。《醉落魄》宋代: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
-
韬: 掩藏的意思。韬光: 即藏匿光彩,把声名和才华掩藏起来。 “韬光”一词始见于东汉·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一诗:“玟璇隐曜,美玉韬光。”南朝梁·萧统《靖节先生集序》里,也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之语
-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容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假如有人把你的相貌绘于风筝之上,即使你相貌英俊,恐怕也不会高兴,或许要勃然动怒,或
-
造物本儿戏,风噫雷电笑。谁令妄惊怪,失匕号万窍。人人走江湖,一一操网钓。偶然连六鳌,便谓此手妙。空令任公子,三岁蹲海徼。长贫固不辞,一死实未料。难将蓍草算,除用佛眼照。何人嗣家学,恨子儿尚少。嗟我与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