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道中次淡思韵·[清]陶琏》原文与赏析
[清]陶琏
一湾一湾复一湾,一滩一滩复一滩。
滩高湾曲舟行缓,看尽春江多少山。
这是一首和作。淡思,当是人的字号,名不详。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上为弋阳道中所见画的一幅山水画卷。弋阳,在今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三国吴置葛阳县,隋改弋阳县,当地名胜有龟峰。
诗的起笔勾画出乘舟行于弋阳道中所见之景:“一湾一湾复一湾,一滩一滩复一滩。”本来舟行水上,两岸青山,一川碧水,山水相映自有无限情趣。诗人写眼前所见之景,不描蓝天白云、苍山翠树,不写水光潋滟、烟波淡荡,却犯诗家之大忌,多次重复“一湾”与“一滩”,似有词直意浅画面单调之嫌,其实这正是诗人匠心所在。极言湾多滩多,湾湾相接、滩滩相连,而每一湾、每一滩的千变万化,各具面目就在自然之中了。很明显,这是以直写之笔虚描跌宕多姿之景,似拙实巧。第三句“滩高湾曲舟行缓”,“高”点明滩的特色,一滩更比一滩高。可见诗人是溯源而上;“曲”写出滩回湾转,水随两岸山势回旋往复的特点。这样,舟行弋阳道中的险象环生就写得气象遒劲,而实写滩湾又虚描了山水。因“滩高湾曲”,“舟行缓”就理在必然了。然而这也给诗人赏山玩水、娱情冶性提供了条件。末句顺章推出“看尽春江多少山”,“看尽”丝丝紧扣上句“舟行缓”,因逆水行舟,速度缓慢,诗人虽舟行弋阳道,却能如悠闲的游人漫步山野之中。“春”字用得极妙,诗人写的是春景,但他惜墨如金,仅以一字点明,不作具体描绘;诗到末句方点明是春季,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一字点出,全诗着上绚丽的色彩,顿时生辉。由此可知,诗人所赏的是一幅春光旖旎的自然山水画:春和景明,峰峦叠翠,碧波跳荡,风光奇崛。而“多少山”又将这幅画卷绵延不断地延展下去,每座山都是沾尽春光自婀娜,这是一幅多么耐人寻味的画卷啊!
掩卷而思,从诗人逆水行舟,领略到无限风光之中,人们大可悟到些什么:你要享受胜利的喜悦吗?那切不可在逆境面前却步不前;你要领悟人生的真谛吗?那要历尽沧桑、不息追求……
全诗实写与虚描相兼,以简淡冲远之笔状山高水深之景,造博大奔放之势,呈怡然自得之情,写景抒情之中,理蕴无穷,并留下象外之象任人们思绪驰骋。不可能每个人都舟行弋阳道,但每个人心里都可以有一幅不同的弋阳风景画。
-
“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出处】唐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译注】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 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原文】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
【原题】:行至罗江代者爽期得史者书复还涪滨径走富乐山中借馆
-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① 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② 天降丧乱,饥馑荐臻。 ③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④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 ⑤ 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⑥ 上下奠,靡神不宗。 ⑦
-
名言: 明主使其群臣, 不游意于法之外, 不为惠于法之内。 注释: 使; 使用, 使唤。游意: 随心所欲。 句意: 英明的君主使唤他的群臣, 不在法律之外随心所欲地指使他们,也并不因为他们做好了法律规
-
崔仲方夜作巫山诗荆门秋水急,巫峡断云轻。若为教月夜,长短听猿声。作者简介崔仲方,字不齐。少有文武才略。周武帝有灭齐志,仲方献二十
-
东阳溪中赠答 作者: 谢灵运
-
【4145】当世界又老又穷:全球老龄化大冲击(〔美〕泰德·菲什曼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0 2万字,2018年4月第1版,48元)△共10章
-
[汉]民歌 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唶!我秦氏家有游遨荡子,工用睢阳强、苏合弹,左手持强弹,两丸出入乌东西。唶!我一丸即发中乌身,乌死魂魄飞扬上天。阿母生乌子时,乃在南山岩石间。唶!我人民安知乌子
-
西江水。道是西风人泪。无情却解送行人,月明千里。从今日日倚高楼,伤心烟树如荠。会君难,别君易。草草不如人意。十年著破绣衣茸,种成桃李。问君可是厌承明,东方鼓吹千骑。对梅花、更消一醉。有明年、调鼎风味。
-
【原题】:送以道赴汉东兵官因呈绣使吴胜这同年兼简李伯行检法许定夫军使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