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明]方孝儒》原文与赏析
[明]方孝儒
幽禽兀自啭佳音,玉立雕笼万里心。
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
方孝儒(1357—1402),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燕王(即明成祖)兵入京师(今南京),他以不肯起草登极诏书被杀,灭十族。有逊志斋集。
这首咏鹦鹉的诗,实为感慨人世的不可逞才显能,道出了好事反而成坏事的哲理。
幽禽,被幽禁的鸟,起笔即交待鹦鹉不得自由的处境。“兀自啭佳音”,鹦鹉被囚,仍然还鸣啭着美妙的声音。鹦鹉“玉立”雕笼内,仍然有着“万里心”,向往着翱翔于万里晴空,自由自在地飞游于山林之间。鹦鹉身虽被囚,心却不羁。鹦鹉有着天生优质,玉立,形象优美;佳音,鸣声柔美。诗的后两句即就上述发表评说:“只为从前解言语,半生不得在山林。”因了鹦鹉能懂得人的语言,还会学人语,就被人捕了来囚在笼里,不能再在山林中了。宋代欧阳修写笼中鸟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山林自在啼。”哪怕是“金笼”总不如“山林”,关键在于自由的可贵。
方孝儒这首诗原系借鹦鹉抒发自己因才贾祸的感慨,意为要不是自己“解言语”,有才学,那也不致被囚入“雕笼”,沦入官场不得自由。而此诗却也体现了祸福相因的哲理。“解言语”原是好事,可是也正因此而锁入“雕笼”,变成了坏事。鹦鹉善解的是“人”的言语,它也就被人捕捉入笼,这是促使矛盾转化的条件。
-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僧志南【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1],杖藜[2]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3],吹面不寒杨柳风[4]。【注释】[1]系(xì)
-
苏蕙琴芳兰凋茂熙阳春墙面殊意感故新霜冰齐洁志清纯望谁思想怀所亲清廊休翔流长愁方禽伯
-
宋·苏轼予始与曾元恕入灵化洞2,迫于日暮,而元恕又畏其险,故不果尽而还3。及此,与吕
-
【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与译文]嫩荷叶刚在水面露出一个尖角,就早有蜻蜓站立在上面了。诗人描绘的池上景物清雅可爱,细致入微。读者可从蜻蜓的静态联想到早已飞来的动态,余味无穷。现在引
-
古代名句“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释与译文
【名句】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注释与译文]出身豪门的权贵们虽然自以为高贵,但我把他们看得象尘土一样;出身寒微、身居下位的人虽然自以为卑贱,但在我看来却有千钧重的份量。钧,古
-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
-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畅快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
《兜率宫》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普曜经》:“其兜率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又,《法华经·劝发品》:“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即往兜
-
花城秦牧作者简介秦牧(1919~1992),生于香港,原籍广东澄海。原名林阿书,又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中国著名作家、散文家。三岁时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五年级下册古诗词的故事,内容包括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小故事50字,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改编成故事300字,选择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来编故事。溪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茅屋里.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