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宋]卢梅坡》原文与赏析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花开放,颇似白雪。梅花和白雪都以各自特有的个性出现在冬春之交。梅花报春讯,白雪迎春到。因此,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咏梅和咏雪的作品甚多。不少作家写到梅花又多联系到白雪。但有的抑雪扬梅,有的抑梅扬雪。而这首雪梅诗,则对雪和梅作了公允而有趣的品评,并从品评中引发了令人深思的哲理。
诗的首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雪、梅以性格,说它们一个飞舞迎春,一个飘香送暖,互相“争春”,互不相让。第二句,紧承首句,继续品评。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词家赞美过雪和梅,但要对它们的高下长短作出比较,则为之“阁笔”,凝神苦思。诗的后两句,进行客观分析,引出结论。梅花没有雪花洁白,而雪花却又没有梅花芳香。雪和梅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既不能以梅花之香去否定雪,也不能以雪花之白去否定梅。这一评价,既是对“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具体解释,也是对“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批评和告诫。
这种对梅、雪的评论,很可能使人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事物没有高下之分、长短之别?难道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没有倾向性意见?这涉及到审美标准的运用。一个人的审美标准可分为两个层次:作为欣赏用的和作为抉择用的。前者是多元的,后者是单一的;前者处于发展变化中,后者有相对长久的稳定。由这首雪梅诗,使人联想到,人们无论作任何选择的时候,都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标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或优点,甚至既有大的优点也可能存在或潜伏着大的缺陷。只有凭着固定的标准,才不致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这个标准也是排除一切障碍执着追求的勇气之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既爱雪的白,又爱梅的香,也爱桃李的艳,冬菊的洁。这种多项选择,由事物本身的特质和欣赏者标准的多元化而决定。当我们进行欣赏时,常醉心于“触目横斜千万朵”,因为欣赏是一种远距离的观照。但当选择时,则是“赏心只有三两枝”,这是由抉择者审美观的确定和审美标准的第二层次决定的。
梅与雪之间的争执,既是争强好胜的表现,自以为高超的偏见的流露,同时也是对对方存在的意义的忽视。没有雪,如何体现梅的高标逸韵?没有冰天雪地的凛冽寒气,又如何凝炼传送梅的清香?作者在雪梅诗的第二首中,便透露出这层含意:“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梅和雪各具优势:香与白。前者以其气味给人的嗅觉以快感,后者以色彩给人的视觉以美感。在给世界增添多样变化之美方面,它们共同迎接春光,构成气象万千的景象。双方又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参照,以对方的优点为自己优点的衬托,并成为自己不足的弥补。因此,梅和雪不可以己之长去比彼之短,应取彼之长来补己之短。推而广之,可知那些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或极力诋毁贬损别人,以别人的存在为患的人,显然是不聪明的。而应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这或许就是本诗孕含的耐人寻味的理趣之一。
这首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是议论,却又很有情趣。构思别致,风格独特。它既写出了别人诗中所有:即梅如雪,雪似梅,又写出了别人诗中少有:即“梅雪争春”。既写了争春的情态,又作出了公正的评判。既寓论于象,又象中有论。既使人受到形象的感染,又使人得到哲理的启发。
-
禺山金碧路,此地饶英灵。送君一为别,栖断故乡情。片云生极浦,斜日隐离亭。坐看征骑没,惟见远山青。
-
作于:(1934年) 九月二十九日《鲁迅日记》1934年9月29日:“午后,……又为梓生书一幅云:(略)。”梓生,张梓生,曾主编《申报》副刊《自由谈》。①李贺《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②《论语·
-
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作品赏析孤舟:一作孤城。
-
别地萧条极,如何更独来。秋应为黄叶,雨不厌青苔。沈约只能瘦,潘仁岂是才。杂情堪底寄,惟有冷于灰。
-
东阳溪中赠答 作者: 谢灵运
-
产生于19世纪中叶或80年代至本世纪40年代的以象征、暗喻等手段暗示作品主题和诗人内心思绪的文艺思潮或流派。“象征”一词来源于希腊,本意
-
燕国内乱是战国中期对燕国影响深远的事件。燕国在战国各大国中势力最弱,但在当时的列国兼并战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公元前316年,燕王哙向往远古之制,把王位禅让给燕相子之,又收回秩禄300石以上官吏的官玺,
-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755—?),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
-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桥横落照虹堪画,树锁千门鸟自还。芝盖不来云杳杳,仙舟何处水潺潺?君王谦让泥金事,苍翠空高万岁山。天汉东穿白玉京,日华浮动翠光生。桥边游女佩环委,波底上阳金碧明。月锁名园
-
祖 咏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原诗今译】 我沿着楚山漫行,不能走到尽头, 旅归的路上,正是秋象萧条时候。 湿润的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