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纲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
【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
【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
【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2.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3.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古诗文中经常会写前代的人和事。刘禹锡陋室铭中的“
参考答案
1.(3分)B(“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2.(3分)B
3.(5分)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2分),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2分)。
4.(6分)①南阳诸葛庐 ②西蜀子云亭
③商女不知亡国恨 ④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 ⑥千载谁堪伯仲间
简析
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写这首词,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应痛下决心,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作者的用心是很明显的。
-
《无衣》是一首《诗经》中的篇章。翻译和译文可以在“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上找到。这首诗注重描绘了贫穷的景象和人们生活的艰辛。透过这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并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丰富而感恩。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师也者,教之以孝,以事其亲,忠以事君。|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师也者,教之以孝,以事其亲,忠以事君。》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飞走逃深林,流烁恐生疵。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肃事诚在公,拜庆遂及私。展力惭浅效,街恩感深慈。且欲汤火蹈,况无鬼神欺。朝发高山阿,夕济长江湄。秋瘴宁我毒,夏水胡不夷。信知道存
-
论题解析 [解题]积累(accumulation),指(事物)逐渐聚集。积累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缓慢而不自觉的渐进过程。积累是一种在力量积聚之后的收获,是成功的基石,它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支撑。 [析题]绿
-
明时不爱璧,浪迹东南游。何必世人识,知君轻五侯。采兰度汉水,问绢过荆州。异国有归兴,去乡无客愁。天寒楚塞雨,月净襄阳秋。坐见吾道远,令人看白头。
-
十九音者声之余,细曲中见耳 【原文】 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曲中见耳(1)。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2)有音无声,
-
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餐霞善养身。夜后不闻龟喘息,秋来唯长鹤精神。容颜尽怪长如故,名姓多疑不是真。贵重荣华轻寿命,知君闷见世间人。
-
王灼:游歙西徐氏园记 王灼歙西徐氏有园,曰“就园”,方广可数十亩。其西北隅凿地为方池,引溪水入焉。池之四周,皆累以危石;池上横石为桥
-
魏承斑(?925),斑,一作班。许州(今河南许昌)人。据《十国春秋》所载,只知他是前蜀王建养子齐王王宗弼(原姓魏,名宏夫)之子。其父曾以中书令秉政,魏承斑恃父之势,奢侈骄矜,并官任驸马都尉、太尉,因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