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古代兵法之《文子》原文和鉴赏

作者:admin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2024-05-10 阅读:0

文子·上义讨论了进行正义战争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义兵的作战原则。它将义分为三等,强调政治昌明是军队强大的关键,并倡导君臣之间父子兄弟般的关系。这些观点反映了文子所反映的军事思想,并突出了政治与军事的密切关系。

[原文](节选)

上 义


老子曰:道德之备,犹日月也,夷狄蛮貊不能易其指。趣舍同,即非誉在俗;意行均,即穷达在时,事周于世,即功成; 务合于时,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简于世而谨于时。时之至也,即间不容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贪宝赂也,将以存亡平乱,为民除害也。含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万民骚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讨强暴、平乱世,为天下除害,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赤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人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即临之以威武; 临之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焉。殚天下之财,赡一人之欲,祸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也。所为立君者,以禁暴乱也,今乘万民之力,反为残贼;是以虎傅翼,何为不除! 夫畜鱼者,必去其(蝙)獭; 养禽兽者,必除其豺狼。又况牧民乎!是故兵革之所为起也。
老子曰:霸王之道,以谋虑之,以策图之,挟义而动,非以图存也,将以存亡也。故闻敌国之君有暴虐其民者,即举兵而临其境,责以不义,刺以过行。兵至其郊,令军帅曰: 无伐树木,无掘坟墓,无败五谷,无焚积聚,无捕民虏,无聚六富。乃发号施令曰: 其国之君,逆天地,侮鬼神,决狱不一,杀戮无罪; 天之所诛,民之所雠也。兵之来也,以废不义而授有德也。有敢逆天道、乱民之贼者,身死族灭。以家听者,禄以家; 以里听者,赏以里; 以乡听者,封以乡;以县听者,侯其县。克其国不及其民。废其君,易其政,尊其秀士,显其贤良,振其孤寡,恤其贫穷,出其囹圄,赏其有功。百姓开户而内之,溃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义兵至于境,不战而止; 不义之兵,至于伏尸流血,相交以前。故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 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 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老子曰: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 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此其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良,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 两敌相当,未交兵接刃而敌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苛政)[奇正]之变,察行阵之事,白刃合,流矢接,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满野。义之下也。兵之胜败皆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师兵强; 民胜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仁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老子曰: 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 所以必死者,义也; 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上视下如子,下视上如父; 上视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正天下。上视下如弟,即(必)[不]难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不]难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之斗。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其邪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鉴赏]
文子,唐玄宗时诏号为通玄真经,列为道教经典之一。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9篇,北魏李暹和徐灵府的注本都是12篇,关于此书的作者及其真伪,历来议论颇不一致。班固自注说:“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北魏李暹谓文子姓辛名趼,蔡邱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文子是老子后学所著,作者不详。初成书于战国时期,后人又有所增补,故显得庞杂。
文子一书思想体系,以老子“道”的思想为宗,揉杂名、法、儒、墨各家,书中各章均冠“老子曰”,很象是老子一书的解说。上义是文子中兵论比较集中的一篇。本书选录了其中4段,从中可以看出文子所反映的军事观点。
第一段,肯定了进行正义战争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有贪婪残贼的人祸害民众,就有圣人起来征伐他们。如“赤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此即历史传说中的黄帝擒赤帝,颛顼诛共工的故事。并进而立论说,“所为立君者,以禁暴乱也。”不除掉害民的人,反为不义。
第二段,论述义兵进行攻战的原则,包括宣布作战目的和作战纪律,攻占敌国后的各种政治措施。如作战纪律这里制定的就很详细:“兵至其郊,令军帅曰:无伐树木,无掘坟墓,无败五谷,无焚积聚,无捕民虏,无聚六畜。”从不准随便砍伐树木,到不准杀害猪、羊、牛、马、鸡、狗六畜,纪律之严可见一斑。难能可贵的这是几千年以前制定的作战纪律,可见不掠扰民众古往今来都是义军之举。
第三段,作者把“义”分为三等。行仁义,布德惠,“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是义之上;国富兵强,敌人畏惧,是义之中;浴血苦战,是义之下。这一段话里最重要的观点,是明确地提出了“兵之胜败皆在于政”。政治昌民,军队自然强大,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第四段,设想了一种君长与臣下之间犹如父子兄弟的关系。作者认为,在上者对待在下者恩若父兄,在下者就会在战争中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对现代而言,官兵关系密切,军队就有战斗力,这已为历史所证明。
  • 下一篇: 没有了
  • 猜你喜欢
    • 禅诗《题超化寺壁》原文|赏析

      曲池风定碧澜平,小白鱼如镜里行。水竹再来应识我,壁间不用更题名。这首七绝是晁冲之隐居后的作品。超化寺,地址不详。寺名“超化”,意谓

    • 杜甫《得家书》全诗赏析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作品赏

    • 王昌龄《别刘諝》全诗赏析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处】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 【意思】不知何处有人吹起芦管,惹 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芦 管:以芦叶为管制成的乐器。征人:远 行的人,此指出

    • 吴廷献《游龙岩》写景抒情诗词赏析

      游龙岩清流一派透山崖,摩荡飞空一洞开。雷雨霎时惊破浪,人间天地觉重来。 诗词类别:写景抒情来源:《八桂四百年诗词选》吴廷献吴

    • 《江城子·斜风细雨作春寒赏析》

      这首词写失恋的悲愁,充满作者心灵深处的凄厉哀鸣。朱淑真在少女时期曾有过一段自由婚恋的幸福,可是后来由父母主婚,强嫁一俗吏,志趣难合,遂愤然离去。这棒打鸳鸯散的忧伤,这琼枝错插、忍遭摧损的隐痛,萦盘郁结于心,使她在恨、愁、悲、病、酒五字生

    • 古诗《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赏析解读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为了更好地理解此诗,先要弄清诗中的三个地名 (即绵谷、锦江、绵州

    • 晏殊《拂霓裳》全诗鉴赏

      乐秋天。晚荷花缀露珠圆。风日好,数行新雁贴寒烟。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捧觥船。一声声、齐唱太平年。人生百岁,离别易,会逢难。无事日,剩呼宾友启芳筵。星霜催绿鬓,风露损朱颜。惜清欢。又何妨、沈醉玉尊前

    • 杜甫《小至》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小至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

    • 范仲淹《送刁纺户掾太常下第》全诗鉴赏

      精鉴本非深,英僚暂此沉。火炎方试玉,沙密偶遗金。岂累青云器,犹孤白雪音。敢希苏季子,潜有激仪心。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