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空的解读
1.古诗中空蒙昰什么意是
◎ 空蒙 kōngméng 细雨迷茫的样子 空蒙辨渔艇。
——杜甫渼陂西南台 山色空蒙 亦作“ 空蒙 ”。 1.迷茫貌;缥缈貌。
南朝 齐 谢朓 观朝雨诗:“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
宋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之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明 汪广洋 登南海驿楼诗:“海气空蒙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
朱自清 南京:“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 长江 、大河 的气势,与 西湖 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世界。”
2.指缥缈、迷茫的境界。 唐 权德舆 桃源篇:“渐入空蒙迷鸟道,宁知掩映有人家。”
宋 梅尧臣 读裴如晦书其后诗:“搜新造空蒙,俗眼不得入。” 明 皇甫冲 维摩寺雨坐诗:“展睐入空蒙,游心益昭朗。”
2.古诗词的解析
这是杜审言去贬所峰州途中渡湘江时作的诗。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悲愁渲泻出来。前二句是写昔与今的对比,以昔日的欢游来反衬今春的边愁,达到了“以乐境写愁哀,以愁哀写乐境,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后二句写南窜与北流的对比,以湘水自觉的北流(水往低处流是由于自身重力的势能),来反衬逐臣不自觉的南窜(逐臣的外放是源自朝庭外力使然)。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是值得学者借鉴的一个方面。杜甫深谙其家法,效仿前二句写出了“别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名句;效仿后二句,写出了“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的名句;至于秦少游的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大约亦祖于此。
还有一个方面值得学者玩味的就是此诗前两句,看似好解,其实难解。“迟日园林”有认为指京国的园林,也有认为指湘江边的园林,说法不一。如是即景生情,那么应在湘江边;如是由湘江边的春景触发对京国“园林”的追忆,那么,起得就比较突兀。下一句“今春花鸟”情况同样如此,如是“迟日园林”中的花鸟,它们也替我的远逐哀愁,那是诗人强加于花鸟之辞;如是看到湘江边的花鸟,倒是即景生情,本来欢乐的情景,想到自己的远逐反而加强了别离良辰美景的哀愁。诗词之美,往往在于朦胧含蓄,在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所以,白华山人诗说讲:“诗到极胜,非第不求人解,亦并不求己解。岂己真不解耶?非解所能解耳。”
-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 ① 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 ② 问
-
【4084】六祖坛经(徐文明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4万字,2018年5月第1版,45元)△十部分:[1]悟法传衣第一;[2]释功德净土第二;[3]定慧
-
[宋]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千百年来,史以传人,人以史传;前人的行藏举止皆因史
-
霏霏点轻素,渺渺开重阴。风花乱紫翠,雪外有烟林。雪近势方壮,林远意殊深。会有无事人,支颐识此心。
-
作者: 袁海娜 【作家简介】森鸥外(1862—1922)是日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出处】唐张九龄《 望月怀远 》。 【意思1】情人:多情的人。 遥夜:长夜。 竟夕:终夜。 整整一夜,相思之情都在困扰着恋人,使之越发怨恨夜晚
-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
-
求古诗词中平仄的读法和用法(各位,诗词中平仄怎样按读音区分)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求古诗词中平仄的读法和用法,内容包括求古诗词中平仄的读法和用法,古诗中的平仄读音是怎样分出来的,各位,诗词中平仄怎样按读音区分。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
-
沈约与谢朓曾在竟陵王西邸结为文友,嗣后又一同在宦海中沉浮;在这过程中经常相互推许,相互勉励,交情是很深的。这首酬答诗,把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抒情之中带叙事。
-
天子念黎庶,诏书换诸侯。仙郎授剖符,华省辍分忧。置酒会前殿,赐钱若山丘。天章降三光,圣泽该九州。吾兄镇河朔,拜命宣皇猷。驷马辞国门,一星东北流。夏云照银印,暑雨随行輈。赤笔仍在箧,炉香惹衣裘。此地邻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