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酬谢宣城朓》朋友酬答诗
酬谢宣城朓·沈约 王乔飞凫舃,东方金马门。 从宦非宦侣,避世作避諠。 揆予发皇鉴,短翮屡飞翻。 晨趋朝建礼,晚沐卧郊园。 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绿尊。 昔贤侔时雨,今守馥兰荪。 神交疲梦寐,路远隔思存。 牵拙谬东汜,浮惰及西崑。 顾循良菲薄,何以俪玙璠。 将随渤澥去,刷羽泛清源。
沈约与谢朓曾在竟陵王西邸结为文友,嗣后又一同在宦海中沉浮;在这过程中经常相互推许,相互勉励,交情是很深的。
齐明帝建武元年(494),正是朝廷多事之秋,萧鸾(明帝)先后杀了曾受皇位的萧昭业和萧昭文,登上帝座。竟陵王忧惧而死,随王及诸王也相继被杀,游于诸王门下的沈约与谢朓也受到冲击,沈约先由吏部郎出为东阳(今属浙江)太守,接着谢朓也于翌年出为宣城太守。不久,沈约即被召回朝廷,进号辅国将军,征为五兵尚书;但是,谢朓却仍滞留宣城太守任上,还生了一场病。在病中,他写了一首诗给沈约,题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中叙写他在宣城似官似隐、亦官亦隐的宦海生涯,也表达了对沈约的怀念:“良辰竟何许,夙昔梦佳期。”于是,沈约写了这首酬答诗酬谢宣城朓,诗题一本作“谢宣城朓卧疾”。沈约这首酬答诗前半首(十句)抒写了自己的宦况和胸怀,后半首(十句)则对谢朓加以赞颂和勉励。
头两句写王乔,写东方朔,并没有太深的寓意,只是说他自己曾经当过县令,而今官至尚书。“王乔飞凫舃”,传说王乔为东汉时人,曾经当过邺县令。每月初一自县治至朝中晋见,皇帝见他来来往往不曾坐车,也不曾骑马,感到诧异。便派人窥探他用什么交通工具,只见他将入朝时,有两只凫(野鸭)从东南方飞来,于是派人暗中等待飞凫来时,张网捉之,抓到一只,原来却是一只舃(鞋子)。这则神仙佳话,后来便成了县令的典故,以“凫舃”作县令,以“凫飞”代县令去官。梁书·沈约传载,沈约“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就是说,齐高祖萧道成建国之初,他曾经当过襄阳县令,这正切合“飞凫”典故。“东方金马门”,是说汉武帝时,东方朔待诏金马门,为皇帝近臣。东方朔是因善“俳词”诙谐得以亲近皇帝的,这里沈约以东方朔自拟,意在说明他以文词见重于朝廷,近似东方朔待诏金马门。这句当是指自己入朝为尚书事。
“从宦非宦侣,避世作避諠”,这两句写自己与谢朓在仕途上的不同经历和共同态度。两人当官内外上下常不同时,也不同阶,没有做过同僚,可以说“非宦侣”;然而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有避世的想法,却无避世之实,只是把逃避朝市的喧闹权代避世而已。梁书·沈约传云:“(沈)约性不饮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有点身在魏阙,而心在江湖。这与谢朓的所谓“既欢杯禄情,复协沦洲趣”(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有近似之处。他们尽管宦途上并非齐肩而进,但都有亦官亦隐的情趣。
“揆予”六句,写他如何得到皇帝的赏识,虽然像短翅膀的鸟儿,却向上翻飞,又写他如何早朝理政,晚沐郊园,再写他如何客来像徐孺下榻迎接,忧来则像曹操借酒解忧。这六句写的是谢朓去宣城以后,沈约自己的宦海经历和幽思情致。沈约在朝为官时,并没在京中建造豪华的第宅,而是在郊外的东田盖了几间茅房作为第宅,并作了郊居赋。赋云:“尔乃傍穷野,抵荒郊,编霜菼,葺寒茅。构栖噪之所集,筑町疃之所交。”他退朝后便是居住在这荒郊野外的茅屋之中。实际上也近于隐居生活。这也正是他所向往的,即郊居赋所谓“迹平生之耿介,实有心于独往,思幽人而轸念,望东皋而长想”,亦即上文所谓“避世作避諠”。
自“昔贤”句以下,笔锋一转,即把描写对象转向谢朓,赞颂谢朓的贤能,抒写对谢朓的怀念,再联系自己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语。“昔贤侔时雨,今守馥兰荪”,说这位宣城太守如同昔贤,布泽于百姓,其美德之芳馨,犹如兰荪之类的芳草。韩非子·主道云:“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这里言谢朓之侔同于“时雨”,并不是指他为“明君”,而是说其泽利于百姓;所以其香馥之气胜过兰荪。谢朓在宣城任太守,的确很关心民瘼,为老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天旱的时候,他和老百姓一起到敬亭山去求雨,写了赛敬亭山庙喜雨诗。他为政重本抑末,反对兼并,他在赋贫民田诗中说“会是共治情,敢忘恤贫病”,“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这都说明他在那里施行了有益于民的德政。沈约对他的赞颂,不是没有根据的吹捧。
“神交疲梦寐,路远隔思存”,写出对于谢朓的思念,即在梦寐之中,也无时不神驰于左右,即在千里之外,也无时不存想于心胸。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位诗人的交情之深,思念之切。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丕典论论文),在他们二人之间,我们看不到这种陋习。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情谊,真可以看作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春树暮云(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之思的先声,是古来文人交谊的典范。
“牵拙”四句是诗人的自谦,也是对友人的鼓励。“东汜”指日出处,“西崑”指日落处。这是唐代李周翰的注解。按照这样注解,“牵拙谬东汜,浮惰及西崑”,其大意当是诗人谦称自己才拙性惰,以致虚度光阴。“菲薄”,言质性浅陋;“玙璠”,君王所佩的美玉。诗人谦称自己的确(良)才疏学浅,无法同谢朓这样的美玉俊才相比拟(俪)。这四句是沈约故意妄自菲薄而对谢朓作言不由衷的溢美吗?不是的,这里很富于真情实感。沈约对谢朓的才华的赞许是一贯的,就在谢朓含冤而死之后,他所作的怀旧诗伤谢朓还是给予高度的评价:“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
结尾两句态度由赞许转为鼓励,格调低沉转为激昂。“渤澥”,即渤海,古时亦泛指沧海;“清源”,清水源,这里指清流。“将随渤澥去,刷羽泛清源”,言将如飞鸟(鸿雁之属),随流入海,刷羽泛波,到达一个新的境界。唐骆宾王秋雁诗结句“何当同顾影,刷羽泛清澜”,与之近似,有互勉互慰之意。这末尾两句虽然意象不很鲜明,也许还带有玄言诗的影子,显得模糊,但肯定是对谢朓的鼓励,鼓励他追求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这首酬答诗,把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抒情之中带叙事,透过言表,叙事反而居于主导地位;这首酬答诗多用赋比手法,而比则多用一般性的以物为比和以事为比,很少以景为比,又缺乏起兴的句子,所以虽有巧思,却缺少韵味。给人的印象是,词采有馀,而情韵不足。不过能以如此宏大的篇幅,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不是大手笔,也是难于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
【4080】辩证思维(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7 1万字,2015年8月第1版,领导干部思维方法研究丛书之一,38元)△共10章。导论:学习和
-
田家行王建【原文】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1]。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2]。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
-
(节自 《文帝本纪》) 上曰 ① :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 ② ,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 ③ ,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
-
【原题】:二月望日三七侄移庖于休休堂约四老人为送春之集拙者预一老之数因成八句
-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出处】唐白居易《 卖炭翁 》 【意思】满载的一车炭,估摸有一 千多斤吧?太监们驱赶着牛车毫不可惜。老人实在心疼,却不敢不照
-
汉乐府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
-
十年不向此凭栏,景象依然一望间。龙蜃吐云天入水,楼台倒影日衔山。僧於僻寺难为隐,人在扁舟未是闲。孤鹤似寻和靖宅,盘空飞去复飞还。
-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
-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出处】唐王维《终南山》。 【译注】终南山高耸入云,千山万壑,余脉连绵。 以中峰太乙为标志,东西余脉都变化为不同分野。即使同一时间,各个 山谷的气候也不一样,有的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