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柳宗元·谤誉》文章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柳宗元·谤誉》文章鉴赏

柳宗元·谤誉①文章鉴赏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②。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③。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亦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④,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⑤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⑥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⑦。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⑧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显贵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⑨,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征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⑩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11},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12}而已矣。”

【注】

①谤:毁谤,指责。誉:称赞,表扬。②道:道理,原因。③君子:指作者心目中有德的人。本文主要指革新派。小人:在封建社会中,常常诬蔑下层劳动人民为“小人”。这里主要指保守的腐败分子。④道:政治主张。咈(fú扶):违背。⑤善:美好的德行。下一句中的“不善”,即指恶劣的德行。⑥彰:显明。这里是暴露的意思。⑦邮:旧时驿站名,由人步行传递公文函件。置:骑马传递公文函件。⑧夺:强行改变。⑨遭时:遇到机会。得君:得到君主的信任。⑩及乎:牵涉到,关系到。{11}盗跖:即跖,传说中春秋后期的人物,盗是旧时的诬称。{12}自善:加强修养,使得自己的思想行为趋于完善。

唐贞元年间,柳宗元和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被贬为永州司马。但纵使遭受贬谪后,他的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不断对他进行恶意诽谤,几年之后,还是骂声不绝。他感到难以抑制的愤怒,为了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志向,写下这篇文章,对社会上种种流言诽谤给以有力的回击,同时也对关于谤与誉两种对立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开篇提出疑问:“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而后,他以犀利的笔锋,分析了“谤”和“誉”产生的根本原因,即不同阶级之间的利害关系导致谤誉。代表“君子”和“小人”的阶层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不同。君子的政治立场,必然迎合民心而与上层冲突,故即使君子被杀戮、受屈辱,平民百姓还是赞誉他;反之,小人虽然受到上层的宠爱,享受荣华富贵,但仍遭百姓的谴责。

基于此,柳宗元反对根据自己的利害去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情况,并指出了对待谤誉的态度和方法。他说:“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在他看来,对于谤誉,首先不能轻信盲从,要认真考察;其次看谤誉者是好人还是坏人,谤誉出自好人之口,就相信它;若出自坏人之口,就不要相信。最后还要看谤誉者是否了解自己,他认为只有采取客观的态度,才会对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最终得出了“自善”的结论,这可谓是封建背景下“君子”对于外界谤誉的最高思想境界。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柳宗元能够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实属不易。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除了显示柳宗元杂文高度的逻辑性和雄辩力以外,还展示了作者所具备的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卓越胆识。

后人评论

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十二:“不过只是‘乡人之善者好之’二句意,看他无端变出如许层折,如许转接,如许幽秀历落。”

猜你喜欢
  • 刘禹锡《陋室铭》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1]王昌龄【原文】奉帚平明金殿开[2],暂将团扇共徘徊[3]。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4]。【注释】[1]长信

  • 《过融上人兰若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

  • 吴梅村《一舸》诗意|阅读答案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吴梅村(1609—1671),名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他是明末清初

  • 古诗名篇《凛凛岁云暮》注释、翻译和赏析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①。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②。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③。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

  • 诗庄词媚是什么意思

    指诗与词体不同的内在特质、格调音律与审美情趣。诗言志,适合于表达时代社会人生的重大课题,而多叙述议论的教化功能;词专言情,尤宜于发抒自我的感情,深细精美。自唐五代以来,词体妩媚柔婉,而多侧艳之作。明李

  • 乐府诗《拟行路难 其 一》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南朝·宋]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鲍照《拟行路难》,宋

  • 李商隐《和孙朴韦蟾孔雀咏》全诗赏析

    此去三梁远,今来万里携。西施因网得,秦客被花迷。可在青鹦鹉,非关碧野鸡。约眉怜翠羽,刮目想金篦。瘴气笼飞远,蛮花向坐低。轻于赵皇后,贵极楚悬黎。都护矜罗幕,佳人炫绣袿。屏风临烛釦,捍拨倚香脐。旧思牵云

  •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出处】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翻译】戴着大红色头巾的宫廷报效卫士报过了五更,掌管皇上穿戴的官员才给皇上穿上龙袍。 【全诗】 《和贾至舍人早朝

  •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