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李斯《谏逐客书》原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秦]李斯
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缻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古文观止评注,[清]吴楚材,[清]吴调侯选编,凤凰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秦王政十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赏析
谏逐客书不仅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提供了一个好策略,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策略基础。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一个判断,一种意见。这是继承左传国策以来的朴素典雅的写法。是“吏议”而不是“君断”,有意把“失误”的责任推到“吏议”上,避开了一层锋芒。第二部分写秦王国从穆公以来任用“客卿”从而走向兴旺发达的发展史。从各个方面证明了任用客卿的正确性。这一部分是文章精髓所在,核心所在,是作者为帝王之术的历史观、政治观的几种表现之一。
第三部分写秦王用物并不“逐客”,并指出这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作者充分运用逻辑推理来论证是非。首先提出秦王悦国外之宝“何也”,“何也”看来像是不明所以急待解说,其实是借以引发批评“逐客”之非。“何也”,轻轻一问,既顿住上句又引发下文,章法上妙趣横生。作者以第二部分作为正面论述,也作为前提,推断第三部分的荒谬、矛盾及其政治上的严重后果。
第四部分写“五帝三王所以无敌”跟今天“逐客”的明显不同,并指出“逐客”的严重危害。“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这是根据,这是社会公理,也是从政者的历史经验。李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作为比喻引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又以“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作为根据引出“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总之,因果紧扣、事理分明,论证问题具有强大的牵制力。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首先,本文从秦国“跨海内,制诸侯”的总体战略出发,高瞻远瞩纵论天下大事,尤其是援引秦国开基创业的铁的事实正面树立一个使秦王不得不深信无疑的典范,来使秦王不得不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这是一大优点。其次,揭示秦王对物的态度迥异于对人,指出标准不一,并明告秦王重在声色耳目,轻在兴政治国,草率从事,将招致国家危亡的结局。这是第二大优点。从文章风格看,本文有感而言,富于感情,洋洋洒洒,纵横驰骋,犹如苏秦、张仪的游说之词,是战国文风的继承。
-
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
-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
-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出处】唐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 【意思】两水:指安徽的宛溪、句溪。夹:宛溪与句溪在宣城东北相合, 将宣城夹在当中。明镜:形容水清澈。双桥:指凤凰桥、济川桥。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③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
-
《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诗》,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礼义。》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作者简介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高邮(今江苏高邮)人,明代著名散曲家。他是一位“
-
弘振礼乐,建立庠序,式稽古典。|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弘振礼乐,建立庠序,式稽古典。》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春隔鸡人昼,秋期燕子凉。赐书夸父老,寿酒乐城隍。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作品赏
-
语智部总序 【原文】 冯子曰:智非语也,语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穷,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抑有异焉。两舌相战,理者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