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笃行用典名句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对于我们的道路、我们的制度,习近平同志不断强调要“有自信”。的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编织起了覆盖13亿人的社会保障网,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可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但也有不同声音,无论是“中国威胁论”还是“中国崩溃论”,一直不绝于耳。“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我们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中走出来的,合不合适我们自己最清楚。30多年来,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到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各式各样的国际经济危机、政治风波,中国不仅挺过来了,而且每场风雨过后都发展得更好。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这是我们应该有的自信。
■原典
盖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诘戎兵,而听者忽忽;老成人丧语典形,而闻者嗤嗤。
——﹝明﹞刘基拟连珠
■释义
拟连珠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仿连珠文体而作,共六十八首。刘基的思想来源于孔、孟、荀、墨以及易学、名家、法家、兵家、老庄道家等,因此,他被誉为“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一代文宗”。明末竟陵文派创始人钟惺评曰:“居身涉世之理,用贤治人之道,与夫阴阳祸福、盛衰治乱无不具备于六十八首,寝食其中,有无穷受用处,公真教敷一时,泽被千古者也。”
拟连珠的“无穷受用处”就是注重实学、实效、实功,强调实践功夫。在“名实之辨”问题上,刘基主张以“形”“实”证“声”“名”,主要观点为:“观形于声,未必见形;求实于名,未必得实”,反对“声”“名”等一般性的描述语言和理论,主张从“形”“实”中获取关于事物本质性的认识。为此,他提出:“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这与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一样,都阐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
〔原文〕 园有桃, 其实之肴。 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 不知我者, 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 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 其谁知之! 其谁知之! 盖亦勿思! (桃、 肴、 谣、 骄, 宵部。 哉、 其、矣
-
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花。従此剡藤真可吊,半纡春蚓绾秋蛇。
-
祖述贤人业,何因降玄乡。周公旧才美,夫子近文章。逸气弥冲斗,雄源甚决潢。月中灵桂老,春外实芝芳。远似天无翳,清如塞有霜。日星图舜禹,金石颂成康。涡曲风骚盛,营丘学校光。至精含变化,大手凿洪荒。崧岳词欺
-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出处】唐元
-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出处】 《赠孟浩然》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韵译】: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
-
孟子曰:“有大人 ① 之事,有小人 ② 之事。……或 ③ 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 ④ 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 ⑤ 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 ⑥ 也。”(《孟子·滕文公上》四) 注释 ①大人:
-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 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疼爱婴儿孙辈的古诗词,内容包括疼爱孙子的诗词,描写爱孙子的诗句,描写“爷爷关心孙子”的古诗。《赞延庆谦山主寿像》【宋】释绍昙乐羲皇世,含饴弄孙。下陈蕃榻,倒屐迎客。【释义】羲皇:伏羲。想要像伏羲一样,含着饴糖,逗弄孙儿,热情款待
-
泛芜湖诗桂潭连菊岸,桃李映成蹊。石文如濯锦,云飞似散圭。桡度菱根反,船去荇枝低。帆随迎雨雁,鼓逐伺潮鸡。简析作者对船行时的岸边景
-
银台灯灭篆烟残,独入罗帏淹泪眼。乍孤眠好教人情兴懒。薄设设被儿单,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