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周郑交质》译文与赏析
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
左传·隐公三年
【题解】
周平王是借助郑国的力量才得以东迁,所以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掌握了东周的朝政大权。郑国势力不断强大,周王室日趋衰落。因此,周平王想通过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取得对方的信任,但此举并没有使两国和睦相处,郑国接连不断的骚扰导致周、郑关系破裂。
【原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14],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15],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注释】
[14]贰于虢: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这里指平王想把一部分政权分给虢执掌。虢(guó),指西虢公,周王室的执政大臣。
[15]质:人质,两国之间为了互取信任,相互牵制,而派往对方作抵押的人,一般是国君或贵族之后。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执政大臣。周平王想把一部分权力分让给西虢公,为此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辩解说:“没有此事。”于是,两国之间为了取得互信,便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朝做人质。
【原文】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16]。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17]。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18]。
【注释】
[16]畀(bì):给予,授予。
[17]祭(zhài)足:即祭仲,郑国大夫。
[18]交恶:互相仇恨。交:互相。恶:怨恨。
【译文】
周平王驾崩后,周王室又准备让西虢公掌政。四月,郑国大夫祭仲率领军队强行收割了周王室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强收了成周的稻谷。由此,周、郑两国互相仇恨。
【原文】
君子曰:“信不由中[19],质无益也。明恕而行[20],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21]?苟有明信[22],涧溪沼沚之毛[23],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24],可荐于鬼神[25],可羞于王公[26],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注释】
[19]中:同“衷”,内心。
[20]明恕:互相体谅.。
[21]间:离间。
[22]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23]毛:这里指野草。
[24]潢:积水池。污,积水。行潦,流动的积水。
[25]荐:享祭,祭祀。
[26]羞:名词当动词用,进献的意思。
【译文】
君子说:“如果诚信不是发自内心,盟约抵押也没有用。如果开诚布公互相谅解行事,并受礼教的约束,就算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他们呢?如果确实有诚信,彼此了解,山涧溪流中的野草,蕨类水藻这样的野菜,竹筐铁锅一类的器具,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用来供奉鬼神,进献给王公为食,更何况是君子缔结的两国之间的信约,按礼去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这些讲的都是忠信的道理啊!”
【评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初期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为了权力和利益尔虞我诈,甚至用互换人质的手段来取得暂时的信任与和睦,刻画出了虚伪的周平王和强势的郑庄公。
全文简要介绍了周、郑两国互换人质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之后,借君子之口,从“信”、“礼”的角度叙事论事,进而说明“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这样一个道理,严厉批判了周、郑两国不诚信的行为。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内心不存诚意,只靠人质维系关系,那么决裂终将难以避免。
-
名言: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注释: 笃: 专心。初: 开始。诚: 确实。宜: 应该。令: 美好。 句意: 守节修身一开始就专心致志确实很好,谨慎地坚持到底应该更美好。 出处: 南朝·周兴嗣《千字文》
-
[原 文] 年、月、日①,季父②愈闻汝丧之七日,乃③能衔④哀致⑤诚,使建中⑥远⑦具⑧时羞⑨之奠⑩,告汝十二郎之灵(11): 呜呼!吾少孤(12),及长,不省(13)所怙(14),惟兄嫂是依(15)。中
-
玉雪色可爱,金石声更清。孰知催轮早,跬步不可行。
-
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筋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
《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栝之侧多柱木.》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良医之门多病人,櫽栝之侧多柱木。》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意思】红漆大门里富贵人家吃不 完的酒肉都已腐臭,而路旁却有许多冻 死、饿死的尸骨。朱门:古代富贵人家 住宅的大门漆成红色
-
词·刘克庄词《贺新郎》 送陈真州子华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为小标题,内容包括有小标题运用了古诗词作文600字左右,以古诗为题记的小标题作文,急需求诗句,用来当做小标题。何以最美,古诗也是谁见证了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往事,带来今日的光辉、是谁描绘着祖国富丽山川的美丽,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是你古诗,你是
-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文帝纪文帝纪 【题解】 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继承权的抢夺中击败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