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致士篇译注
致士
衡听①、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谮②,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之请,君子不许。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③,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刑赏而还与之④,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愬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愬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⑤。夫是之谓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注释] ①衡:通“横”,广。②谮(zèn怎去声):诬陷。③愬(sù诉):通“诉”,诉说。④士:当为“出”字。⑤尚:通“上”。尽:通“进”,上进,呈献。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①,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②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③,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注释] ① 挟:通“浃”,周遍。②“诗曰”句:见诗经·大雅·民劳。③险:通“俭”,草木稀疏。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夸诞逐魂①。[注释] ①案:此四句与全文风格颇不相符,疑为它篇之误脱。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诚必用贤①。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 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注释] ①“诚”前当脱一“不”字。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①;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用其终为始,则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乱所以自作也。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顺事’。”②言先教也。[注释] ①隆:中。②“书曰”句:见尚书·康诰,但与今本尚书不尽相同。程者①,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凡节奏欲陵②,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生民宽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极也,不可以加矣。[注释] ①程:度量衡的总称。②陵:严格。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①,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②此之谓也。[注释] ①耆(qí其)艾:五十岁称“艾”,六十岁称“耆”。②“诗曰”句:见诗经·大雅·抑。雠,应答。赏不欲僭①,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注释] ①僭(jiàn见):过分。【鉴赏】 诸侯并起,逐鹿中原,各国之间竞争的不仅仅在于国力、兵力上的比拼,更在于对优秀人才的争夺。“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招徕能人才士的数量多寡,牵系着国家的安危存亡。所以,小至大夫卿相,大至各国君主,都竭尽其能地招纳门客,为己所用。荀子在齐之稷下“三为祭酒”,结交各国往来之宾;又游历诸国,游说君主,于此感触颇深。“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便是其对于士人作用的经典论述。所谓道法,乃是一个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准绳,而从另一意义上来说又是一个国家民众的集体信仰。道法的坚守能否保持,归根到底在于这个国家是否存在这样的君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君子们便是围绕“北辰”的群星,辅佐君主,区分是非黑白,维护国家的“道法”所在。不过,君子所坚守的何止于单纯的礼法?在人心流散的乱世之中,芸芸众生皆以利益为尚,随波逐流。唯有君子了解先贤的美德,通悉古今兴衰之关键,在“众人皆醉”之际,坚守心中的道德和理想;也唯有君子,能直面人间的生灵涂炭,不懈地思索于终极,远瞻于未来,守护着国家的命运。也正因此,在荀子看来,寻求国士比建设制度更能对国家的存亡起决定作用,“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然而,“招贤纳士”虽然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但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卷册,到底又有多少君主将这句口号落于实处?且不论后世秦之坑儒扑灭多少智慧之光,更不论明之廷杖令天下士人斯文扫地,清之文字狱使华夏万马齐喑。早在令后人景仰不已的百家争鸣时代,多半也不过只是可闻而不可见的梦想。回归现实,耳濡目染的是惨烈持久的战争吞并、尔虞我诈。有治国抱负的人四处碰壁,郁郁不得志,而鸡鸣狗盗之辈却被尊为上宾。面对这些热闹与虚华,荀子洞悉深刻,“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 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君主们言行不一,打着招募贤人的旗号,却专注于私利,礼义不备,刑政不平,亲佞人而远君子,如此又怎能期待天下归心呢?荀子的诘问正点中了诸侯的软肋,而这一深刻的论断也未尝不是他对于自己终生不得志原因的总结。君子士人既为国家道法之根本,而其人亦与礼法合而为一,成为万民师法的对象。因此,在荀子看来,君子本身也承担了引导、教化民众的职责。正是出于教化这一点,荀子以“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为人师的四大必要条件。为人师者,既承担教化之责,便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化育万民,树立信仰,对社会风气有导引之责。因此,为师者于己,则须时时自我审视,思考生活中的精微道理,求得学识的精进;于人,则悉心教导,向求教之人讲解古代的经典,务求合乎真理道义,导人向善。对于荀子不以博学为师,有人认为,乃是荀子重“道”而轻“术”的表现。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却始终不能穷尽。因此,树立正确严谨的治学之风,培养时时思考的良好习惯也许比所谓“博学”更为重要,而这些却往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被忽视了。尤其是今天这个功利而浮躁的世界中,荀子的这番话,恰如当头棒喝,能使我们重新去思考一些渐渐淡忘却非常重要的东西。
-
芳草连天碧。
-
无数。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何年霹雳起神物,玉棺飞出王乔墓。当时醉卧动千日,至今石缝余糟醑。仙人一去五十年,花老室空谁作主。手植数松今偃盖,苍髯白甲低琼户。我来取酒酹先生,后车仍载胡琴女。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冀教版语文初中所有古诗词,内容包括冀教版的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冀教版初中第一册十首古诗,七年级下册语文(冀教版)所有古诗。关雎蒹葭观沧海饮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早春呈水部张十
-
明 ① 入地 ② 中,明夷 ③ ;君子以莅 ④ 众,用晦而明。(《周易·象传》) 注释 ①明:离卦。②地:坤卦。③明夷:卦名,由坤上离下构成,象征光明殒伤。④莅:临;莅众即治众。 译文 离明陷入坤地之
-
从名字上听,小镇是富足的。“稻庄”,得是多少稻粱米粟攒成的庄子,一座庄子躺在淄河沿上,临水而居,应该透着丰足,溢着富饶。一圈土围子
-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出处】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翻译】朝拜完毕回到宫属,为皇上拟写诏书,归去的路上身上的玉珮叮叮作响。 【全诗】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化民成俗,则莫若开庠序以收养之,设弟子以教诲之,月考时试以劝勉之。|什么意思|大意|注
《化民成俗,则莫若开庠序以收养之,设弟子以教诲之,月考时试以劝勉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1],家家打稻趁霜晴[2]。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3]。 [作者简介]
-
芳菲过眼已成空, 寂寞篱边见几丛。 颜色只从霜后好, 不知人世有春风。 首句写春天的百花早已凋零殆
-
山花子·春愁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