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任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在河北参加省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祸患常积于忽微,在用人方面同样如此。习近平同志除了引用这句古语说明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危害,他还引用了一个鲁迅关于雷峰塔的论述: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就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太多,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掉了。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但过程是渐进的。有的事,总觉得不是燃眉之急,但恰恰是危亡之渐。所以,对于那些“有天线”“搭天线”跑官要官的,凭关系、凭感情选人用人的,哪怕是极少数例子,都不能等闲视之。试想:如果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而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没有进步机会,谁还有心思踏实工作呢?
■原典
臣观前代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天地不能顿为寒暑,必渐于春秋;人君不能顿为兴亡,必渐于善恶。善不积,不能勃焉而兴;恶不积,不能忽焉而亡。
——﹝唐﹞白居易策林·辨兴亡之由
■释义
策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年)参加制举试前,拟作的一部时事论文集,共七十五篇。策林从时务政治出发,主要探讨为君为圣之道、施政化民之略、求贤选能之方、整肃吏治之法、省刑慎罚之术、治军御兵之要等八方面问题。
上面这段话出自策林之十四“辨兴亡之由”。意为:国家兴盛,在于拥有人才;国家灭亡,则是因为丧失人才。得人也好,失人也好,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其所由来者渐矣”的“渐”,是一个量变过程,但量变会引起质变。白居易警告说,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长期存在,久而久之,必然导致严重后果。
中国是人才思想产生最早的国家。诗经毛诗序中有:“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诗经中还有“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四国无政,不用其良”的诗句。孟子认为“尊贤”是治国之本,指出国家“不用贤则亡”“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将能否任用贤才提升至国家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
四十六还居不追直四十六还居不追直 赵清献公家三衢,所居甚隘,弟侄欲悦公意者,厚以直易邻翁之居,以广公第。公闻不乐,曰:“吾与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牧的诗句
上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下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在明亮的月夜,二十四座桥上,不知道那个美丽的女子在何处吹箫。
上一句:太阳落山时与山尽,黄河流入大海。
下一句:若想达到千里远的目光,更要向上楼层攀登。【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出处】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
元龙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失路今为哙等伍,作诗犹似建安初。西来为我风黧面,独卧无人雪缟庐。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
-
蜀道归来万里身,上堂嘉庆动诸邻。贤良诏下先生起,休向成都问卜人。
-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闵损,衣以芦花。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其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后母闻之,卒悔改。有诗颂之。 ① 诗曰:闵氏
-
[唐]白居易橡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丈,本末皆十围。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
大海麦田我在两座岛之间长大每到晨昏之时它们就把自己划向对方我的爱,大海上一垄垄麦田是你播种的吧那脱了硬壳的籽粒,深知磨盘沉静的欢喜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与译文]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出奔,谭嗣同被捕。这两句诗是谭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大意是:我横着刀剑仰面朝天放声大笑,不管是去是留,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
-
8·1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 ① ,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 ② ,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③ ,先圣后圣,其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