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言·心有征知
心有征知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知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正名)
【鉴赏】 心,这片方寸之地,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当成“神之舍”。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心可以认识事物,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是人的思维器官。其实明代李时珍就已经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心和思维、意识、精神、情感联系起来。
荀子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解蔽)。“心也者,道之工宰也。”(正名)在他看来,心不仅控制着人的形体和神明,而且还是大道的主宰,是天君,他将心的地位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荀子也非常重视心的验证认识作用,正是因为心可以验证认识,才能调动耳目鼻口等各种感官与外界事物接触,比如依靠耳朵就可以辨别各种声音,依靠眼睛就可以辨别各种形状,如果没有心的征知作用,“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解蔽),感觉器官就会产生错误的感觉,就像“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解蔽),如果不用心,“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解蔽)。
荀子在强调心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没有轻视感官的作用,认识的第一步就是从感觉开始,如果没有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收集到的各种感觉信息,那么心的认识作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变得没有意义了。
后人在解读荀子这句话的时候,往往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谈论,认为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涉及了感觉与思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认识论的概念,是难能可贵的。其实这句话的提出是有其特殊的现实背景的。战国时代,社会转型,深刻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很多新的现象和事物,一时没有名称与之相对应,于是出现了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专门研究名实问题的名家学派,他们热衷于辩论,擅长逻辑分析,积极地为各种事物“正名”,孔子也曾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如果事物没有固定的名称,或者名实不符,必将造成社会的混乱。名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提出的观点如惠施“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公孙龙“白马非马”则流于诡辩,有点玩弄文字游戏的味道了。有感于当时“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正名),荀子写下正名一文,主张“制名以指实”,以便“明贵贱”、“辨同异”,如果一个事物没有相应的名称,那么人的感官即使接收到信息也不认识,心即使能验证认识也不能说出来,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他无知了。制定名称是认识的前提,更是实现荀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基础。
-
诗雨·土瓦罐和青玉罐诗雨急用钱。银行不放贷,需要去借款。走三家不如并一家,直接给一个朋友打电话。和这个朋友认识三年,只见过一面。我
-
白居易《太湖石》 白居易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随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太湖石是太湖特产的一种石头,为古代园林中堆叠假山的珍贵的观赏材料。这种
-
这声震全诗的赞叹,回应着诗中对长城气象的雄奇描摹,有力地表现了康有为所不同于一般诗人的情怀:作为一位未来的“维新派”领袖,他的志向更在创建新的英雄事业方面。
-
题解 这首诗是《咏怀诗》中的第三首,抒发自己乱世来临之时欲隐世避祸的心态。张玉谷说:“此首言世事有盛有衰,避且早也。” 原文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① 。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② 。 繁华有憔悴
-
谈 美 ◆ 培根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
-
《箓竹山房》是一部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悲惨的遭遇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他的遭遇引发了人们对贫困和不公正的思考,揭示了人性的丑陋。这部小说的深刻思想和逼真的表现令人深思。
-
橘柚南中暖,桑榆北地阴。何言荣落异,因见别离心。吾亦江乡子,思归梦寐深。闻君去水宿,结思渺云林。牵缀从浮事,迟回谢所钦。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人生洒脱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表达人生无奈洒脱的诗句,求关于人生豪放洒脱的诗句,关于洒脱的诗句。《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翰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
-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
-
【4291】大庆精神(李国俊、宋玉玲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5万字,2018年4月第1版,42元)6章:[1]大庆石油会战与大庆精神;[2]为国争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