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离别》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古离别
江淹
【原文】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1]。
不惜蕙草[2]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3],不异琼树枝[4]。
菟丝[5]及水萍,所寄[6]终不移。
【注释】
[1]团:聚集,集合。
[2]蕙(huì)草:一种香草。
[3]颜色:表情,神色。
[4]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
[5]菟(tù)丝:旋花科植物菟丝子。
[6]寄:寄托。
【作者介绍】
江淹(444一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后来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诛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达到了一个高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佳作。
【赏析】
这首诗是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的第一首。这三十首杂体诗分别有意识地模仿自汉至刘宋时的二十九位著名诗人的不同风格,而这首古离别诗则是模仿古诗的风格。
这是一首思妇诗,它紧紧抓住思妇的心理进行细致刻画。具体来说,思妇的心理是通过自然界时序变化的描写、双方距离的遥远和思妇渴望重新团圆的强烈愿望这三个主要方面来描写的。
诗歌开头对离别作了极为简略的交代:“远与君别者,乃在雁门关。”接着先写思妇殷切盼望千里之外的“游子”能早日归来的愿望。与之相对应,诗歌的最后四句又描写这种强烈愿望:“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思妇以“琼树枝”比喻“君”的美好可爱,在她心里,任何人都无法与自己的“君”相比,“君”是世上最可爱的。诗歌采用首尾呼应的手法,表现了思妇希望与“君”团圆的强烈愿望。
-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该词上片描写自己与表妹之间只是一种错,抒发了自己凄迷的心情。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
-
明·陆树声 2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 3 :“无令中朝士大夫知 4 ,恐争谋南徙 5 ,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乐南徙 6 ,则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 7 。或谓东坡此言,以贤君子望人 8 。
-
【名句】寸寸河山寸寸金,瓠离分裂力谁任 [注释与译文]瓠(kuā)离,这里有分割的意思。这两句说,每一寸祖国的土地都象金子一样珍贵,什么人能担负起制止祖国被宰割分裂的重任呢?诗人痛惜美丽富饶的祖国遭受
-
游离堆旅游本是消闲的事,集体旅游尤其是被别人“接待”时,却往往弄得比平时更忙,前两次游都江堰的情形便是如此。匆匆地瞻仰了二王的庙貌
-
险夷一节如金石,勋德俱高映古今。岂止忘机鸥鸟信,陶钧万物本无心。
-
典源出处 《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
-
王国维《人间词话·不足比容若》经典解读 不足比容若 谭复堂《箧中词选》谓:“蒋鹿潭《水云楼词》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间,
-
毛泽东诗词《五律 ① ·挽戴安澜将军 ②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四三年三月 外侮需人御 ③ ,将军赋采薇 ④ 。 师称机械化 ⑤ ,勇夺虎罴威 ⑥ 。 浴血东瓜守 ⑦ ,驱倭棠吉归 ⑧ 。 沙
-
古代名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表达了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奋发向前的决心。它指的是不辞辛劳地付出,为了追求梦想或目标,不断进行努力和工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计较辛苦和时间的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这句话激励人们要有毅力和决心,面对困难时不退缩,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
【4294】心理学统治世界.1,政治篇:领袖意志(〔法〕古斯塔夫·勒庞著,文刃译,金城出版社,21 5万字,2013年12月第1版,32元)6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