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竹枝词》古诗词鉴赏
作者: 魏惠明张淑敏
【原诗】:
山桃红花满上头(1),蜀江春水拍山流(2)。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原诗作者】:刘禹锡
【导读入境】:
粉红色的桃花铺满山顶。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蜀江的春水拍打着两岸的山石东流而去。我们热恋时的情景多像这满山的桃花,美丽而火热。可为什么郎君的情意也似桃花,那么快就变了心。如同这满山的桃花,春天一过,便会衰谢,凋落。唯有我相思的哀愁与痛苦似蜀江春水,拍岸东流,没有尽时。
【赏析】:
这首竹枝词,以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郎君,借以抒发自己失恋的痛苦。
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比喻。很容易看出,全诗两个比喻,前两句是比喻的景物实体,后两句承前两句的景物点明比喻的意义,以花红易衰比郎君的负心,以水流无限比喻女子失恋后的痛苦和绵绵不断的相思。
同时本诗是以景物描写起兴的,其景物实体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蜀中山水图画。满山桃花红艳,拍岸春水东流,从而情从景中生,比和兴相连,自然且和谐。
【思考题】:
1.我国古代情诗有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即奔放大胆与回肠百转。在当代的诗、文、曲中你能列举出几个例证吗?
-
二年相伴影随身,踏遍江湖草木春。擿石旧痕犹在眼,闭门高节欲生鳞。畏途自卫真无敌,捷径争先却累人。远寄知公不嫌重,笔端犹自斡千钧。
-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遂:成就。 【赏析】 “去私”,是《吕氏春秋·去私》篇的中心论点,也是这一句的主旨。私与公是一对立的矛盾。《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
-
开头两句写诗人临别时那种长期飘泊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情。“客心”谓异乡作客之心;“百念”,谓百感交集。何逊一生仕途并不亨通。他先在扬州刺史、建安王萧伟幕中掌记室,“后荐之武帝,与吴均俱进俸。后稍失意……自是疏隔。”(《南史》本传)遂迁安成王
-
《武议》是《史记》中的一篇鼓励百姓拥护武力保护家园的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战争和战略的描述,强调了武力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民众利益方面的重要性。它向读者表达了一种“志存高远”的精神,鼓励人们以武力作为捍卫家园的手段,同时强调战争的非常性。《武议》的力量在于其引人入胜的描写,以及对武力背后的深层含义的思考,使读者能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这篇散文通过雅致的词语和细腻的描写,将战争与人性、智慧和勇气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了“以武护国”的重要性和战争的深远影响。
-
(1)形散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调整,随意
-
商挺戴月披星担惊怕, 久立纱窗下,等候他。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
-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这是白朴描绘歌舞技艺组曲中的一首。这组散曲,包括“吹”、“弹”、“歌”、“舞”四个方
-
李贺辞官正值青春才华横溢之时,他对自己的前程抱着无限的希望。谁知遭罹无缘无故的沉重打击,内心的愤慨是可以想见的。他的这首诗和另一首题为《出城》的诗便集中反映了他当时凄哀的心境。 诗的开头两句“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写诗人
-
【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与译文]有谁知道盘里的饭,粒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呢!诗人通过通俗简短而又富有形象的语言,说明了必须珍惜劳动果实的这一真理。在深沉的慨叹中,蕴含着对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