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节选)原文鉴赏
桓公自莒反于齐①,使鲍叔为宰②,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③。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④,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⑤,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抱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⑥,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⑦,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⑧,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⑨,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特杀管仲,齐使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释】 ①桓公: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自莒反于齐,齐桓公之兄襄公执政时,政事混乱,鲍叔牙预知有乱,陪桓公逃往莒国。后来襄公被杀,管仲等人陪同公子纠逃往鲁国。桓公抢在公子纠之前回到齐国,当上了齐国国君。莒,今山东莒县一带。 ②鲍叔:名叔牙,齐国大夫。宰:官名,太宰,是众官之长,辅助国君治理国家。 ③管夷吾:即管仲。 ④柔民:安民。 ⑤柄:本。 ⑥加:益。 ⑦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指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时,管仲曾堵截齐桓公,并射中他的带钩。 ⑧施伯:鲁国大夫。 ⑨庄公:鲁庄公,公元前693年——公元前662年在位。
【今译】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当上国君后,让鲍叔牙做太宰。鲍叔牙推辞说:“我,是您的平庸之臣。您施加恩惠于我,使我不受冻挨饿,就是您对我的赏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了。如果一定要找治理国家的人,那只有管仲能够承担重任吧。我不如管仲的地方有五个:宽宏恩惠能安抚人民,我赶不上他;治理国家能确保国家的根本权益,我赶不上他;讲究忠信,能团结百姓,我赶不上他;制定礼法制度能够使四方的人都效法,我赶不上他;手拿鼓槌站在军门指挥战斗,使百姓更勇敢,我赶不上他。”齐桓公说:“管仲曾经用箭射我,射中了我的衣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回答说:“他是为了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您如果宽赦他,让他回来,也会对您忠心效力的。”齐桓公说:“怎么能让他回来呢?”鲍叔牙回答说:“派人向鲁国请求。”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国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所以一定不会给我。对此有什么办法呢?”鲍叔牙回答说:“派人向鲁国请求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忠之臣在你们国家里,想要在群臣面前把他杀掉,所以请把他交给我们了。’就会给我们。”齐桓公派人向鲁国要管仲,象鲍叔所说的那么办。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要杀掉管仲,而是想要任用他处理政事啊。管仲,才冠天下,他所在的国家,一定会在天下得势,要是让他回到齐国,一定会成为鲁国长期的祸患。”鲁庄公说:“那把他怎么办呢?”施伯回答说:“杀了他,把他的尸首交给齐国。”鲁庄公将要杀害管仲,齐国的使臣请求说;“我们国君想要亲自把他杀了,如果不能让他活着得以在群臣面前杀掉,这就没有达到我们请求的目的。请让他活着。”于是鲁庄公派人把管仲绑起来交给了齐国使臣,齐国使臣接收了他就回国了。
【总案】 国语不仅善于刻画人物,而且长于安排情节,因而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鲍叔牙得太宰之职却自愿推辞,读下去方知原来是要让贤于管仲;管仲归齐之策本应万全,却因施伯之言而受挫;施伯可能会拆穿鲍叔牙的计策,这本来已在桓公预料之中,但一旦真地发生,却令人提心吊胆,不禁为管仲的性命担忧;事情的结果仍如鲍叔牙的意料,齐使以鲍叔牙事先编好的几句话,竟使鲁庄公回心转意。情节如此生动紧张,变幻莫测。文中齐桓公“使鲍叔牙为宰”,是故事的开端;“鲍叔让贤”,是故事的转折;“鲍叔献计”是故事的发展;“庄公将杀管仲”,是故事的高潮;“齐使受之而退”,是故事的结局。短短的篇幅,却叙述了如此完整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
本文塑造人物的手法也很丰富。鲍叔牙这位足智多谋又谦虚礼让、大公无私的大臣形象,是通过他“让贤”、“献计”的正面描写,和齐国使臣用他的计策说服鲁庄公的侧面烘托塑造出来的;齐桓公这位宽宏英明、胸怀大志的君主形象,是通过对他从善如流、料事如神的直接记述,以及与头脑简单又优柔寡断的鲁庄公的间接对照塑造而成;管仲“才冠天下”的能臣形象,却是通过“鲍叔让贤”、“施伯献策”,在敌友双方的评论中写出,虽没出场,却也呼之欲出。
-
据史书记载,汉元帝后宫嫔妃众多,难以选择,于是靠画像召幸。嫔妃们争相贿赂画工,只有王昭君貌美心高,分文不奉。画工将她丑化了许多,使她入宫五六年未能见皇上。正逢匈奴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塞。当她盛装向皇上辞行时,光彩照人。元帝悔恨莫及,怒斩毛延寿等画师。此后诗人多借此事抒发幽怨的情怀。汉乐府有《王昭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古诗词鉴赏技巧ppt,内容包括初中古诗文的赏析方法,初中古诗赏析方法,古诗词赏析朗诵ppt。【考点分析】近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对古诗词曲赏析的考查比较热,而同学们往往无从下手,失分较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下面就古诗文赏析的
-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作品赏析【鹤注】此是广德元年十一月公在阆州作。阆居巴子之国,故曰巴山。巴山遇中使,云自陕城来①
-
【诗人简介】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李渊次子,公元六二六-六四九年在位。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发展科举制度,较能任贤纳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其
-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袖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袖散文 篇1 梅林的青春岁月,因爱上散文而一往情深。我以为动其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散文有一股独特的沁人心脾的神韵。在日新月异的网络中,当我遇见散文新一代晓晓,散文在线可儿,雨袂独舞,散文屋站长,江山散文网散文总编,春雨阳光,婉约等那些优秀的散文写手时
-
1在哪儿下车?他学她的样子,斜靠在车门上。东莞。我也是。他轻松起来。这车禁止抽烟。她身体还斜着,但脸已转向车门的方向,故意不看他。
-
闲看双节信为贵,乐饮一杯谁与同。可惜风情与心力,五年抛掷在黔中。
-
【注释】:此词小序极为重要,它点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胡铨(字邦衡)贬到新州以后,继续写了一些慨叹国事的词作。这些词作通过彭德器传到了张元幹手中。他读后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和韵词。词题中的彭德器,生平事迹不详。据胡铨《澹庵先生文集
-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 寻:古时八尺为一寻。沧海:大海。仞(rèn):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大树能长到百丈高,是因为树根扎得很深;大海能有万仞深,是众多河流汇集的结果。比喻要想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