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尧问篇译注
尧问
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①,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②! 夫有何足致也?”[注释[ ①贲:通“奋”,发抒;显露。②隅:角落。魏武侯谋事而当①,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吴起对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问曰②:‘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不毂谋事而当③,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 其在中蘬之言也④,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而群臣莫吾逮,吾国几于亡乎! 是以忧也。’楚庄王以忧,而君以憙⑤。”武侯逡巡再拜曰⑥:“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注释] ①魏武侯:战国时魏国国君,魏文侯的儿子,名击。②申公巫臣:楚国申邑大夫,姓屈,名巫臣,字子灵。 ③不毂:古代君王的谦称。 ④中蘬(kuī亏):即“仲虺”,商汤的左相。 ⑤憙:同“喜”,欢喜,高兴。 ⑥逡(qūn)巡:徘徊或后退。伯禽将归于鲁①,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②?”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周公曰:“呜呼! 以人恶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归道。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③。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踰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④,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⑤,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为之貌,下士吾厚为之貌。人人皆以我为越踰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 女以鲁国骄人,几矣! 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⑥,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注释] ①伯禽:周公的儿子,封于鲁。②而:通“尔”,你。③窭(jù具):小。④闻:问。⑤贽:古时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⑥黎:通“黧”(lí离),黑色。语曰: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①:“吾闻之也: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孙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禄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礼愈恭②,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注释] ①缯(zēng增)丘:同“鄫丘”,古地名,鄫国的故地,属楚,在今湖北随州一带。封人:负责守卫边疆的官。②滋:更加。子贡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①,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息②。为人下者,其犹土也。”[注释] ①抇(hú胡):挖掘。②息:当为“惪”字,同“德”。昔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①,莱不用子马而齐并之②,纣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不亲贤用知,故身死国亡也。[注释] ①虞:春秋时一个小国,姬姓,故址在今山西平陆北,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宫之奇:虞国的大夫。②莱:春秋时莱国,故址在今山东龙口东南,公元前567年为齐国所灭。子马:莱国的贤臣。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鰌于严刑①,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②,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③。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④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 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 贤哉! 宜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舆避世⑤,箕子佯狂,田常为乱⑥,阖闾擅强。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 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注释] ①鰌(qiū秋):迫。②将圣:大圣。③视:通“示”。④“诗曰”句:见诗经·大雅·烝民。⑤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佯狂避世。⑥田常:即田成子,也作田恒、陈成子,春秋时齐国大臣,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摄政。【鉴赏】 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照出过往岁月的成败得失。”又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任由后人将其打扮。”读完此篇尧问,也令人不禁思考,当初这些故事是以怎样的原貌进入作者的叙述中的呢?是确有其事的史实,还是道听途说的传闻?今天也许很难真正找到答案。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故事既然是门人对于荀子言语的记载,那么无论其间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却必然经常为荀子所提到。因此,细细体会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微言大义,方可感受荀子志之所在。荀子一生,“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在稷下学宫里参与百家争鸣,看似热闹,内心却充满深深的孤独和失落。因为在这里,纵横之术、法家之术为众人所追捧,而先王的道德、儒家的学说却乏人问津。然而荀子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治国之道的思考。每当想到前代的各种典故,圣人的语言便不停地回荡于耳际:“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 夫有何足致也?”原来圣人并非没有困乏忧愁的时候,只是他即使身处困境,也依然谨慎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一心一意地忠于政事。虽然自己的抱负暂时不能施展,不妨严于修身,像孔子曾经教诲子贡时说的“为人下者其犹土也”一样,怀着谦卑的胸怀包容世界,在等待转机的同时,看苍生沉浮,觅治世良方。魏武侯处理政事,得当而独断,当他正为自己的智慧沾沾自喜时,吴起进言道:“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荀子最喜这则典故,不仅是因为最后的结局是魏武侯的“逡巡再拜”,而且在于吴起的这番话与其所述的“王霸”之道相互契合:“人主不可以独也。卿相辅佐,人主之基、杖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卿相辅佐足任者然后可。”(君道)而周公辨伯禽之优劣一事,显然是选贤取才的典型事例。“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不正是孔子所言“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的绝佳注解吗?本篇的最后一节,是荀子弟子对先生的评价。自秦以后,荀卿之事迹大多湮没,幸得此篇中尚有记叙。至汉武帝时,太史公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于此段评述亦多有借鉴。然而流连于文字之间,观荀子一生辗转,“迫于乱世,鰌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虽然才能不下于圣人,却身隐于闾巷之间,而功业未尝施展,不禁为之怆然。
-
作者: 樊洛平
-
苏子瞻荀卿论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①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② ,下者飘转沉塘坳 ③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
-
骊姬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事件。它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广为人知的时期——春秋时代。这场乱起初与骊姬有关,她是晋国的夫人,也是晋文公的妻子。然而,这次事件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涉及权力争夺和政治斗争的动荡局面。因此,
骊姬之乱可以说是一次国家内部的政治危机。 这次事件的起点是晋献公去世后,由于其妻子骊姬产生了私情,导致了国内权力的不稳定。晋国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势力集团,他们为了争夺政权进行了激烈的
-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
古文观止·明文·归有光·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
-
欧阳修的《送陈经秀才序》以真挚情感和细腻笔触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他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朋友的离别之情,凸显了人情世故对于初心的冲击。文章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朋友离别的场景,感人至深。这篇序文通过文字形象地表达了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纽带,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原文〕 习习谷风, 以阴以雨。 黾勉同心, (韩鲁黾勉作密 不宜有怒。 勿。) 采葑采菲, 无以下体? (韩体作礼。) 德音莫违, 及尔同死。 (风、心,侵部。雨、怒,鱼部。体、死,脂部。) 行道迟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潘母墓志铭》(马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