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鉴·惩忿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唐鉴·惩忿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乾称父也,坤称母也②,而于我何负耶?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③,而于我何侮耶?无端而怨天,无端而尤人,反而求之,吾实不仁。气之悖也④,色之厉也⑤,言之恚也⑥,手足之肆也⑦,意态之恣也⑧,皆由于心之戾也⑨。纵能自饰,不形于色,憧憧往来⑩,何时可释。况乃不知,已出于辞,纷纷辨争,以是为非。岂不知祸福,而乃悔而不复;岂不知重轻,而乃激而不平。忘其身矣,及其亲矣。大圣有言(11),夫何不书之于绅(12)。
【注释】
①惩忿:克制忿怒。
②乾:天。坤:地。称:比。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以天比父,以地比母。
③“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两句,出自宋张载西铭。与:同类。
④悖(bei):逆乱。
⑤厉:严厉。
⑥恚:发怒,怨恨。
⑦肆:放肆。
⑧恣:放纵。
⑨戾(li):乖张。
⑩憧(chong)憧:往来不绝貌。易·咸:“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11)大圣有言:因为“惩忿”出于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旧传周易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因他们被古人称为圣人,故说“大圣有言”。
(12)绅:大带。书绅,把需要牢记的话写在大带上。后用来指把重要的训言记下来,以防遗忘。
【译文】
天比父亲,地比母亲,对于我有什么辜负呢?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对于我有什么侮辱呢?无端地怨天尤人,反思自己,我实在不仁。气的逆乱,脸色的严厉,言语的发怒,手脚的放肆,情态的放纵,都由于心的乖张。即使能自我掩饰,不表现在脸色上,往来不绝,何时可以消释?况且竟然不知道,已经说了话。乱纷纷地辩解争论,把对的当作错的。难道是不知道祸福,竟后悔而不改变?难道是不知道轻重,竟激动而不平和?忘了自己,以及双亲。圣人有话,为什么不牢记不忘?
-
袁汝璧布谷布谷。新陈不相续。富家笑,贫家哭。鸤鸠因其鸣声而有许多名称,“布谷”即为
-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
-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 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咏棉花,内容包括古时棉花诗句,描写棉花的古诗,描写棉花的诗句。关于棉花的古诗有:《棉花》银光点染兆年丰,万顷星摇似雪融.素裹群芳谁竞暖,轻身入被蔽时穷.2、《棉花》迎风袅袅笑年丰,玉蕾轻舒乐自融.不
-
[明]王廷陈宁直见伐,无为曲全。宁渴而死,不饮盗泉。《矫志篇》是诗人用以砥砺志节、抒
-
这首诗首联写眼前景物。诗人此日登上了金陵凤凰高台,已经看不见凤凰游的盛景了,唯剩脚下的一座空台。台下,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入海东流,这联意思实际上相当于李白诗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但由于郭祥正的诗以二句扩展一句的内容,因此他便得以
-
作者: 苏天富 【本书体例】
-
又名《道德经》,因分《道经》和《德经》两篇,故名。又全书共计五千余言,故亦称《老子五千文》。阐述哲理思想的著作。旧题春秋末期老子所作。现在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颇多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孔子、墨翟之后,
-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
-
赵雍雪夜黄州城雪后人家早闭门,江寒水落见沙痕。黄州城下东坡路,月浸梅花正断魂。作者简介赵雍(1289—1360年),字仲穆,著名画家赵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