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竹石》古诗词鉴赏
作者: 张云清崔承枢李耘
【原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
【原诗作者】:郑燮
【导读入境】:
郑板桥,他生性正直倔强,同情劳动人民,不畏达官权贵。早年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他就曾在一幅送给山东巡抚的竹画上题过这样四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中即反映出关心民生疾苦,愿意为老百姓做些好事的进步思想。任职期间,遇到灾荒年头,他为民请命,力争赈济。所请不获允,便毅然拂袖而归。晚年他寄居扬州,生计艰难,靠写字作画糊口。由此可见,他的性格如何倔强不屈,请看诗人笔下的竹子:
它紧紧地咬定青山,毫不放松。满山竹林,高高耸立;秋风瑟瑟,依旧笔直挺立,是因为它原本就扎根在岩石的缝隙当中。竹子生长的环境多么险恶,而它的生命力又多么顽强。狂风暴雨没有吹垮它,冲毁它。它经历过自然界的千磨万击而更加坚韧,生命力更加强盛。任凭你来自东南西北的狂风,它却岿然不动。
【赏析】:
回味此诗,诗人通过对竹子性格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坚韧不屈的品格。
这首诗语言十分通俗晓畅,但它的意义却非常深刻。诗歌描写的是竹子,赞颂的却是人。写竹子“坚劲”,也就是写人的坚韧劲拔。诗中以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表现出竹的认准目标绝不放弃的执著精神。“立根”于“破岩”,经得起“千磨万击”,受得住四面狂风,即象征着一个人不怕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艰辛和排挤打击。通过咏竹,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的精神强者形象。借咏竹来表现自己的耿直与刚正不阿,不愧为一首咏物好诗。
【思考题】:
郑板桥另一首题画竹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请根据竹石一诗的分析,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看法。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2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3 :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 。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6 。李邕求识面,王翰
-
唐·王维一身能擘两雕弧, 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 纷纷射杀五单于。《少年
-
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且凭造物开山骨,已见天吴出浪头。(石中似有海兽形状。)履道凿池虽可致,玉川卷地若为收。洛阳泉石今谁主,莫学痴人李与牛。
-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
-
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知逐征南冠楚材,远劳书信到阳台。明朝若上君山上,一道巴江自此来。
-
名言: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注释: 四句均为意动用法, 如“乐”为以……为乐。夭: 早死。 句意: 不以长寿为快乐,不以短命为悲伤,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迫为可耻。 出处: 《庄子·天地》
-
夜长无睡起阶前,寥落星河欲曙天。十五年来明月夜,何曾一夜不孤眠?独眠客夜夜,可怜长寂寂。就中今夜最愁人,凉月清风满床席。
-
布达拉宫,在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或译普陀,梵语意为“佛教圣地”。相传公元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室,后世屡有修筑。17世纪中
-
披观玉京路,驻赏金台址。逸兴怀九仙,良辰倾四美。松吟白云际,桂馥青溪里。别有江海心,日暮情何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