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辞赋名篇

智囊《远犹卷二》译文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智囊《远犹卷二》译文与赏析

远犹卷二

远犹卷二

【原文】

谋之不远,是用大简;人我迭居①,吉凶环转;老成借筹②,宁深毋浅③。集远犹。

【译文】

谋略不够深远,做事就容易轻率。别人与我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着,正如福与祸、吉与凶总是相互转换的。老练成熟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宁可考虑得深远一些,而不是只顾眼前。因此集远犹卷。

【注释】

①人我迭居:富贵贫贱的地位总是互相转换的。

②老成借筹:老成,指老练成熟的人。借筹,代指策划形势。借筹意同。

③宁深毋浅:推测形势的发展,宁可考虑得深远,不要失之浅近。

宋太祖有远虑

【原文】

初,太祖谓赵普①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今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言,我已谕矣!”〔边批:聪明。〕顷之,上与故人石守信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汝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顿首泣,曰:“臣等愚不及此③,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边批:王翦、萧何所以免祸。〕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骨肉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译文】

北宋建立之初,太祖赵匡胤对赵普说:“自唐末数十年以来,帝王前后共换了十多个,且战乱不断,这是什么缘故呢?”赵普说:“这是由于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君主软弱而臣下太强,现在只要稍微削弱一点他们的权力,限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麾下的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下来了。”赵普话还没说完,太祖就说:“爱卿不必再多说,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办了。”没过多久,太祖和老朋友石守信等人饮酒,喝到尽兴时,太祖屏退左右随从,对石守信等人说:“若不是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今日不能达到这样的地位,想到你们的恩德,实在是深厚无穷。可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难处啊,实在不如当节度使快乐,如今我从早到晚没睡过一天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忙问:“是什么原因?”太祖说:“这不难明白,占据天子之位,谁不想做啊。”石守信等人惶恐不已地叩头说道:“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太祖说:“诚然大家并无此心,但你们的部下将领谁不想富贵?有朝一日,他们将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即使你们不想做,也是由不得了。”石守信等人连连叩头哭泣着说:“臣等愚昧无知,还没想到这一步,只求陛下怜悯,给我们指条生路。”太祖说:“人生一世就如白驹过隙,追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得一些金钱,多一些享乐,使子孙不受贫困罢了。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好的田地买下来,给子孙后代留下永久的基业。多多置办一些歌童舞女,每日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不也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再次叩谢太祖说:“陛下这样顾念我们,就如同臣等再生父母啊。”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宣称自己生病,请求解除兵权。

【注释】

①赵普:字则平,宋朝幽州蓟人,官拜宰相,封魏国公。

②石守信:宋朝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初期重要将领,开国功臣。官拜中书令,封卫国公。

③愚不及此:愚蠢而没想到这些。

【梦龙评】

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若非君臣偷安,力主和议,则寇准、李纲、赵鼎诸人用之有余,安在为弱乎?

【原文】

熙宁中,作坊以门巷委狭,请直而宽广之。神宗以太祖创始,当有远虑,不许。既而众工作苦,持兵夺门,欲出为乱。一老卒闭而拒之,遂不得出,捕之皆获。〔边批:设险守国道只如此。〕

【译文】

宋神宗熙宁年间,作坊因门巷弯曲狭窄为由,请求改直拓宽。神宗认为门巷是太祖创始的,必有远虑,不准许改建。后来,很多工人因为工作太苦,心生背叛,拿着兵器想夺门出来作乱。一个老兵站在巷口挡住他们,他们才没有出来,全被擒获。

【原文】

神宗一日行后苑,见牧猳猪者,问:“何所用?”牧者曰:“自太祖来,尝令畜。自稚养至大,则杀之,更养稚者。累朝不改,亦不知何用。”神宗命革之。月余,忽获妖人于禁中,索猪血浇之,仓卒不得。方悟祖宗远虑。

【译文】

有一天,神宗在后园里走着,看见有人养公猪,就问道:“养公猪有什么用?”牧养的人说:“从太祖以来,就命令养猪。把它从小养到大,再杀掉,然后换养小的。几代都没有改变,也不知道做什么用。”神宗便命令把这件事取消了。一个多月后,宫内忽然捉到施放妖术的人,仓促间要找猪血来浇他却找不到,神宗这才领悟到祖宗的远虑。

【解评】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日不为他日打算,等到他日成今日时,必然会有许多忧虑。这个小故事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需提前做好准备。“不打没把握的仗”用意即在此。

李沆为相

【原文】

李沆①为相,王旦参知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②。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③,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语曰:‘外宁必有内忧。’譬人有疾,常在目前,则知忧而治之,沆死,子必为相,遵与虏和亲,一朝疆场无事,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及不孝恶逆之事奏闻,上为之变色,惨然不悦。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且丞相每奏不美之事,拂上意。”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常怀忧惧。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狗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④、祠汾,大营宫殿,搜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

【译文】

宋朝年间,李沆担任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这时因西北边疆战事不断,有时到很晚才吃饭。王旦感叹地对李沆说:“我们什么时候能使天下太平,悠闲无事地活着呢?”李沆说:“多少有些忧虑、劳苦,可使人引为警戒。如果哪天四方太平,朝廷也未必安然无事,有句话说‘外宁必有内忧’。就好像人有了病,常常能看得见,就知道担心从而给予治疗。我死了以后,你必担任宰相,朝廷很快会与戎狄和亲。一旦边疆无事,君主恐怕就会有奢侈之心。”王旦对此话不以为然。后来,李沆又把四方灾民水旱、盗贼和一些世俗不孝恶逆之事上奏皇上,皇上因为此事大变脸色,非常不高兴。王旦认为不必以这些零碎小事烦扰皇上,而且丞相每次上奏的事,都有违皇上心意。李沆说:“如今皇上年轻,应当让他知道天下的艰难,常心怀忧虑、恐惧。如果不这样的话,皇上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即使不留意声色狗马,那么,大兴土木、兴兵打仗、立庙祈祷等事也就会出现了。我年纪大了,来不及看见这些,这可是你以后所忧虑的事啊。”李沆去世后,宋真宗因契丹讲和、西夏纳贡称臣,便封禅泰山,往汾水祈祷,大肆营建宫殿,搜讨前代已废止的典籍,没有空闲的日子。王旦亲眼见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所作所为,想去劝谏他们,想不到自己也和他们与之同流。他想离开皇上,可皇上对他又很宽厚,他这才知道李沆很有先见之明,深有感触地说:“李沆先生真是圣人啊。”

【注释】

①李沆:字太初,宋朝洺州肥乡人。真宗时官拜参知政事,死后谥号文靖。

②旰(gàn)食:晩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旰,晚,天色晚。

③忧勤:此指令人忧愁而劳苦的事。

④封岱:景德四年,真宗用王钦若言,造作天书,准备封禅。次年以“天书”下降,改元大中祥符,真宗封禅泰山,耗资八百余万贯。岱,泰山又称岱岳。

【梦龙评】

左传: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曰:“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厉公不听,战楚胜之。归益骄,任嬖臣胥童,诛戮三谷,遂见弑于匠丽。文靖语本此。

【解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了眼前的美好,却不顾以后的结果会怎样。原因在于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的生活好了,太平无事了,就会生出许多乱七八糟的想法,做一些求近利、图一时之快的事情,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会面对因无远虑、无远见而带来的后“果”。

姚崇流涕免祸

【原文】

姚崇①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②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夭后③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

【译文】

唐中宗时,姚崇担任灵武道大总管。当时张柬之等人谋划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适逢姚崇从屯驻处回京,于是就参与了秘密商议,后来因功被封为梁县侯。武则天被迫迁到上阳宫后,姚崇率领百官去问候武后的日常生活作息,参与密谋的五个人都相互庆祝,只有姚崇痛哭流涕。张柬之等人说:“现在难道是你痛哭的时候吗?恐怕你的大祸就会从此开始了。”姚崇说:“和你们一起讨伐叛逆,不值得称功。可侍奉旧主久了,一旦背叛旧主就不免有些伤心,这也是身为人臣应有的节义啊!我若以此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后来,五王遇害,而唯独姚崇幸免。

【注释】

①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峡石人,他曾三次为相,并兼兵部尚书。

②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曾出任宰相,封汉阳郡王。

③夭后:指被迫下野的武则天。

【梦龙评】

武后迁,五公相庆,崇独流涕。董卓诛,百姓歌舞,邕独惊叹。事同而祸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惊叹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时免祸之权术。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何也。吁,崇真智矣哉!

【解评】

事情相同而遭遇的福祸却相反。只因为一个是君,一个是臣;一个为公,一个为私的缘故。为此叹息的人是平日里感恩的真心表现,而流泪的人只是为了免除一时的祸害而使的权术。

高明驳履亩坐税

【原文】

黄河南徒,民耕于地,有收。议者欲履亩坐税。高御史明①不可,曰:“河徙无常,税额不改,平陆忽复巨浸,常税犹按旧籍,民何以堪?”遂报罢。

【译文】

明朝时,黄河河道向南迁移,老百姓在旧河道上耕种,有了收成。有人提议官府应丈量一下土地,好按田亩收税。御史高明认为不行,他说:“黄河迁徙没有规律,税收的额度轻易不能改变,假如平地忽然又被河水淹没,日常税赋还是依据登记的田亩数量征收,老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于是这个提议就撤消了。

【注释】

①高御史明:高明,字上达,明景泰间进士,授御史,以敢言着称。

【梦龙评】

每见沿江之邑,以摊江田赔粮致困,盖沙涨成田,有司喜以升科见功,而不知异日减科之难也。川中之盐井亦然。陈于陛意见云:“有井方有课,因旧井塌坏,而上司不肯除其课,百姓受累之极,即新井亦不敢开。宜立为法:凡废井,课悉与除之,新井许其开凿,开成日免课,三年后方征收。则民困可苏而利亦兴矣。若山课多,一时不能尽蠲,宜查出另为一籍,有恩典先及之,或缓征,或对支,徐查新涨田,即渐补扣。数年之后,其庶几乎?”查洪武二十八年,户部节奉太祖圣旨:“山东、河南民人,除已入额田地照旧征外,新开荒的田地,不问多少,永远不要起科,有气力的尽他种。”按:此可为各边屯田之法。

【解评】

黄河迁徙没有规律,税收的额度也不可以轻易改变,如果轻易改变,百姓就会无法承受。所以,任何制度的改革,都不能只依据好的方面来评论,而要综合好坏等多方面的意见来作出长远有效的决定。

刘晏高价造船

【原文】

刘晏于扬子置场造船艘,给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请损之。晏曰:“不然,论大计者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完矣。若速与之屑屑较计,安能久行乎?异日必有减之者,减半以下犹可也,过此则不能远矣!”后五十年,有司果减其半。及咸通中,有司计费而给之,无复羡余,船益脆薄易坏,漕运遂废。〔边批:惜小妨大。〕

【译文】

唐代宗时,刘晏在扬州设置了造船厂,每只船拨钱一千缗。有人说造船所花的费用实际不到这个数的一半,便请求减少所拨经费。刘晏说:“不可以。干大事的人不可以吝惜一点小费用,凡事一定要从长远考虑。现在才刚开始设置造船厂,管事的人又很多,应先使他们私人的花费不会窘迫,这样所造给公家的船才会坚固完好。如若现在就和他们斤斤计较,又怎能长期办下去呢?他日必有人减少拨款,如果所减不超过减半还可支撑,超过一半,那么造船就不会长久。”五十年后,有关部门果然将费用减少了一半。到了咸通年间,有关部门依实际费用拨款,不再有盈余,造出来的船更加脆薄,极容易损坏,漕运事业从此也就废弃了。

【解评】

世人说:做大事不可吝惜小费。刘晏实行高价造船,是为了让工匠齐心协力,认真做工,“民忘其劳”,质量坚固,既没有民工急急忙忙奔命般的返工劳苦,又没有因返工再浪费钱财,保证了船只正常使用,延长使用年限,社会效益很好。如果没完没了地锱铢必较,不留有余地,无论是工匠还是管理人员断然不会饿着肚子为官家出力做苦工,管理者蛮横地指挥,工匠们鲁莽草率地应付,必然要生出种种弊端,偷工减料,移花接木,简单地把事情凑合着交差了,还动不动以省钱为名去邀功。只顾着小利不作长远打算,层层苟且塞责,质量残次,工程仓促建成又马上毁坏重建,劳民伤财,欲节省而更靡费!

公孙仪不受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既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其谁给之?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译文】

春秋时期,公孙仪任鲁国宰相,他很喜欢吃鱼,于是全国的人都抢着买鱼送他,公孙仪却不接受。他的弟弟劝谏他说:“你喜欢吃鱼,却又不接收别人送的鱼,这是为什么呢?”公孙仪回答说:“正是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一旦接受了别人送的鱼,一定会因为受惠而感恩,对他人低声下气,这将违犯法律;违犯了法律,我就会被免去相位;免去相位,即使我喜欢吃鱼,还有谁会送给我呢?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就不会被免去相位,虽然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但却能长久地自己买鱼吃。这说明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解评】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公孙仪自己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给他的献鱼,因为他明白,收了人家的鱼,则可能有“下人之色”,很多事情就不能按照法律原则来做,其结果定是罢官免职,那时候即使想吃鱼也没有了。另外,此时人们给你送鱼,是有求于你,一旦你败落了,就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了。可惜很多人只见眼前的小利,却不顾严重的后果。

下岩院主僧弃碗

【原文】

巴东下岩院主僧,得一青磁①碗,携归,折花供佛前,明日花满其中。更置少米,经宿,米亦满;钱及金银皆然。自是院中富盛。院主年老,一日过江简田②,怀中取碗掷于中流。弟子惊愕,师曰:“吾死,汝辈宁能谨饬自守乎?弃之,不欲使汝增罪也。”〔出吴淑秘阁闲谈。淑,宋初人。〕

【译文】

巴东县下岩院的主持僧人,得到一个青磁碗,带回寺中,他折了些花插在碗中,供奉在佛像前,第二天碗中便开满鲜花。他又换了一点米放在碗中,过了一夜,米也成了满满一碗,再改放钱及金银也都一样。自此以后,寺院越来越富裕。主持僧人日渐年老,有一天,他过江去查视寺院的田地,到江中时从怀中取出青磁碗扔入河中。子弟们都惊愕不已,主持僧人说:“我死后,你们还能这样谨慎自守吗?把碗丢弃,是不想让你们增加罪过啊!”

【注释】

①磁:通“瓷”。

②简田:查视寺院所属的田地。

【梦龙评】

沈万三家有聚宝盆,类此。高皇取试之,无验,仍还沈。后筑京城,复取此盆镇南门下,因名聚宝门云。

【解评】

下岩院主持是明智的,聚宝盆虽好,但它容易让人产生贪欲,腐蚀人的灵魂,所以古人提出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顺利的时候,不要忘记后面潜藏的危机;在成功的时候,要警惕困难和挫折;在做计划时,要留有充分的余地。只有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你才能从容面对出现的任何困难和危机,才能时刻有着清醒的头脑。

阿豺以折箭示理

【原文】

吐谷浑阿豺疾,有子二十人,召母弟①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同心,然后社稷可固!”

【译文】

吐谷浑首领阿豺得了重病,他有二十个儿子,一天,他召来同母所生的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一下子就把箭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拿十九支箭来把它折断。”慕利延折不断。阿豺说:“你们都明白了吗?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箭在一起就很难折断,只要你们同心协力,国家才能稳固。”

【注释】

①母弟:同母之弟。别于庶弟。

【梦龙评】

周大封同姓,枝叶扶疏,相依至久。六朝猜忌,庇焉寻斧,覆亡相继。不谓此狄中,乃有如此晓人!

【解评】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道理虽然简单,但在现实中,我们却难以做得很好。

猜你喜欢
  • 《蝶恋花·两岸月桥花半吐赏析》

    这是一首礼赞梅花的词作。     词的上片赞颂梅花的迷人之姿。首句入笔捉题,直截了当地写梅花“两岸月桥花半吐。”溪水岸边小桥两端的梅花已经绽蕾半开。紧接着直接写梅花半吐的风韵和游人对梅花的迷恋。那半开的梅花通体红透,香气四溢。“肌香”二

  • 苏轼《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与可既殁追和其韵》全诗鉴赏

    斯人所甚厌,投畀每不受。欲其少须臾,夺去惟恐后。云谁尸此职,无乃亦假守。赋才有巨细,无异斛与斗。胡不安其分,但听物所诱。时来各飞动,意合无妍丑。坐令鸡栖车,长载朱伯厚。平生无一旅,既死咤万口。自闻与可

  •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缺陷

    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虽然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创造才能的充分尊重,具有强烈的反对和否定封建旧教育的积极作用,但是,他走到极端,所表现出来的形而上学地对人类以往的文化教育和书

  • 苏轼《同柳子玉游鹤林招隐醉归呈景纯》全诗鉴赏

    花时腊酒照人光,归路春风洒面凉。刘氏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桃香。岩头匹练兼天净,泉底真珠溅客忙。安得道人携笛去,一声吹裂翠崖冈。

  • 乾荷叶·失题·刘秉中

    乾荷叶·失题 刘秉中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 宋高宗,一场空。 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刘秉中:1216-1274,字仲晦,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年轻时曾隐居为僧,后被元

  • 理想成功学

    【3011】理想成功学(焦家良著,中国纺织出版社,16万字,2013年4月第1版,39 8元)△演绎怎样找到理想、树立理想并从理想走向成功的传奇路

  • 刘禹锡《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全诗赏析

    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 曹操《龟虽寿》注释与翻译

    解题: 本诗表现了不甘衰老和人命不全由天决定, 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精神。 课文注译 神龟 (2) 虽寿, 犹有竟 (3) 时。 腾蛇 (4) 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 (5) 伏枥 (6) ,

  • 国学名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出处和解释

    【名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语出《荀子·大略》。会说能做的人,是国家的瑰宝。

  • 《谪岭南道中作赏析》

    这首《谪岭南道中作》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五。下面是武汉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教授王启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