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满江红》古诗词鉴赏
作者: 董丽敏王绍艳崔承枢王质和兰成春
【原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1),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2)。壮志饥餐胡虏肉(3),笑谈渴饮匈奴血(4)。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5)。
【原诗作者】:岳飞
【导读入境】:
岳飞出身农家,少年从军。后指挥军队屡立战功。岳飞打败金兀术后,乘胜追击,直至朱仙镇。距离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路了。金兵元气大伤,岳飞大有收复中原,直捣黄龙府之势。在这关键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与金国勾结,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秦桧又捏造谣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害死。我们了解了岳飞的所遭所遇后,再看看这位民族英雄是如何表达其报国之心的吧:
我站在楼台高处,凭栏远望,思绪万千。刚才的一阵潇潇细雨已经停了,可我的思绪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望着眼前将士们浴血奋战收复的国土,望着战火中颠沛流离的百姓,想到被囚禁的徽、钦二帝,就不由得怒火中烧。然而,面对朝廷金牌回召班师的命令,我又有什么办法呢?空有一腔报国之志,空有满腹豪情。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我只有对天长啸,把满腹的郁闷和悲愤向天诉说。回想自己三十多年成就的功名,似尘土微不足道,前面路途遥远,尚需披星戴月,转战千里。我不能灰心,面对挫折,我报国之心丝毫不会动摇,不会轻易放弃这大好时光,以致给自己留下终身的遗憾。
我会时刻牢记着: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至今还没有昭雪的耻辱。作为臣子,什么时候才能把这家仇国恨消除了呢?只要时机成熟,我就要挥师北上,讨伐金国,率三军驾战车,直捣敌营,把敌人踏个粉碎。对那些侵占我土地、灭我国家、掳走二帝的穷凶极恶的敌人,我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以解我心中的仇恨。等到把敌人彻底消灭的时候,再重新开始,把祖国大好山河从头治理好,然后班师回朝向皇帝报捷。
【赏析】:
这首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英雄对金人侵略者的切齿痛恨,抒发了收复国土、洗雪国耻的强烈愿望。上阙写国耻未雪的憾恨,以自己凭栏远望时的思想活动为中心,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现全词的内容。
下阙写收复失地的决心,由现实的国耻引向收复河山的具体打算和行动,最后表达自己尽忠报国的决心。
这首词把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激越的音调与昂扬慷慨的感情完美地结合。气势磅礴,风格悲壮,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量。清人陈廷焯评述本词:“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思考题】:
1.岳飞这首词一向以“忠愤”著称,试就这一点做简要分析。
2.岳飞还有一首小重山请加以比较。
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作品赏析【注释】: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出处】唐王维《竹里馆》。 【译注】幽篁: 幽深的竹林。啸: 撮口发出悠长而清亮的声音。这里指吟咏、歌唱。句意: 我独自在幽深的竹林里,边抚琴
-
那个周末,侄子心血来潮要去海边钓鱼,把我放在父亲床箱里的一个甩竿和一个钓竿翻腾了出来,一个个摆在床上端详。那些钓具的竿体部分还
-
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
-
蝶恋花 米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 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一海市,翱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
展喜犒师 (僖公二十六年) 【题解】 在兵临城下的境况下,展喜用周公、太公之时的“和平友好条约”以及自己的聪慧与学识,说服齐
-
【解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描写杜甫的草堂被大风吹去屋顶上的茅草 , 又赶上秋雨绵绵, 一家人长夜难眠的困苦情形。 作者具体地描绘了自己生活的困苦, 这也应看做是现实主义的写法。 但作者并未停留在
-
归舟转河曲,稍见楚山苍。候吏来迎客,吴音已带乡。言従谢康乐,先献鲁灵光。已击三千里,何须四十强。风流半刺史,清绝校书郎。到郡诗成集,寻溪水溅裳。芒鞋随采药,茧纸记流觞。海静蛟鼍出,山空草木长。宦游无远
-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後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 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乔吉:1280-13
-
【4288】引领时代前行的永恒动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杨少华著,人民出版社,35 1万字,2014年12月第1版,48元)8章:[1]“革命”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