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氏传》研究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来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了下来。它虽然使用的是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史事,可以说是一部通史。
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的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五家。后来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亡佚,只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榖梁赤的春秋榖梁传流传至今,被合称为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在“春秋三传”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左传。尽管左传是因春秋而作,但在编年的体例上却要比春秋完备,在史料和文学的价值上也远远超过了春秋。以至于有很多学者认为,左传本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虽然其内容与春秋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却不是解经之作。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的时候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12代国君、254年间的历史。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史实,而且还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关于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相传这部书的作者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但是,书中已经涉及战国初年的史实,它应该成书于战国早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此书非成于一人之手,大概是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左传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只是后面多17年。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它相当系统而具体地记述了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的政治与道德倾向是比较鲜明的。其观念与儒家的很相似,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尽管书中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然而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例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嚚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像这一类的议论,作者都是持赞同态度的。诸子散文(尤其孟子)也有类似的议论,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因此,它的叙事必然要从大处着眼,把最能代表历史发展趋向的重大事件写入史书。其所选择的重大题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朝衰落史,二是诸侯称霸史,三是诸侯宫廷内乱史,四是卿大夫家族兴衰史。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如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
左传中记载的外交辞令也是精彩纷呈。按说这一类文字应该有原始的官方记录作为依据,但肯定也经过作者的重新处理,才能显得如此精炼、严密而有力。与尚书乃至国语所记言辞相比,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最典型的例子,要数“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整篇说辞不足二百字,但是却抓住了秦国企图向东发展而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在秦、晋、郑三国关系中,秦只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于是秦晋两大国的联盟就轻而易举地被瓦解了,挽救了已经必亡无疑的郑国,至今读来,仍是让人心潮澎湃。
左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有“情韵开美,文采照耀”的美誉。它是对纷乱的春秋时代的记录,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秋时期诸侯们的金戈铁马和雄心壮志,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大时代的社会文化。
为使今天的读者对这部名著有所了解,本书精选了左传里的一些经典篇目,加以简明的注释。此外,编者还给每篇作品都写了个题解及评析,或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间或也作一些文学评点。本书还配有一些插图,以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一些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左传的编著资料,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许多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送别张中行先生张先生以散文作家出名,其实他首先是一位学人,是一个思想者。他学的是中国文学,是周作人的学生,看得出周作人的文学观对他
-
名言: 学不倦,所以治已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 注释: 所以: 用来……的办法。厌: 满足。 句意: 学习永不停止, 是用来修治自己的; 而诲人不倦, 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人。 出处: 《尸子·劝学》
-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辅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
【原题】:无害弟之官梓林伯氏无亏序送之极兄诏之义予言赘矣姑以其意而申言之
-
名言: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与: 偕同之意。诸: 之于。 句意: 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 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1〕;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
-
雁北飞,人北望,抛闪煞明妃也汉君王。小单于把盏呀刺刺唱。青草畔有收酪牛,黑河边有扇尾羊,他只是思故乡。 作品赏析【注释】:
-
上阕写念家。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两句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瞬间倾吐而出。“过尽征鸿来尽燕“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词人心目中,鸿雁不仅是传统的捎信使者,更代表了战乱年头
-
【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语出《晋书·刘毅传》。上品人才中没有出身贫寒的人,下品人才中没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两句话指斥了九品官人法保护世家大族利益,压抑庶族士人的本质。上品:士人中“才能”最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