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编著《通志》
郑樵编著通志
郑樵是南宋初年的著名史学家。他所撰述的通志,是继司马迁之后纪传体通史的续作,对封建史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郑樵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幼资质和常人不同,而且勤奋好学,记忆力强。自少年时代起就立下志向,“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表现出宏大气识和志量。
他对宦途并不热心,父亲亡故后,便和弟弟到城北郊的夹漈山,因陋就简,修筑三间草堂,一起切磋学问,过着怡然自得的山林生活。常常是“寒月一窗,残灯一席”。
他白天整理简册,晚来观察星象,爱惜每一寸光阴,不敢虚度岁月。他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书,随着知识的积累,他发现前人的著述有许多错舛和疏漏。
尤其重要的是,他对唐代儒学大师的烦琐注经办法和宋儒的主观臆断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唐儒烦琐失义,宋儒只尚空谈,他要集天下之书为一书,写出一部有益于后世贯通古今的通史。由于家道败落,生活越来越困窘,但是,无论是风晨雪夜,还是厨无烟火,他都记诵不休,执笔不绝。为了实现理想,他奋斗了30年左右,历尽艰辛,以顽强的毅力,有计划地坚持实践。这期间,有人三次举荐他为“孝廉”,两次推举他为“遗逸”,他都不动心。
他把整个身心全投入到著述中。就是这样,他终于著成了长达二百卷的通志。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以后又一部贯通古今的纪传体通史。在体例上,除纪、传和以前纪传体史书相同外,“谱”即相当于各史的“表”,“略”相当于各史的“志”,“世家”仿史记,“载记”仿晋书,文字大多袭用旧史。
其中的“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向为史家看重。这二十略包括:氏族、六族、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和昆虫草木,以此把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分门别类地加以记载,逐一阐述其源流演变,且提出了一些新见解。真可谓“网罗宏富,体大思情”。若是没有广博的知识和独到的学识,何以至此?
郑樵为了广泛地占有材料,四处求访藏书,遇到有藏书的人家,便留下来仔细阅读,直到读完才离去。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寻访,获得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尽览典籍,却不迷信前人成说,他研究书经是从校对今古文尚书入手;研究诗经,则认真辨别鲁、齐、韩三家诗的差别;研究春秋也是从三家所传的异同入手,从文字歧异发现问题,经过考订,择善而从。
他还主张写“通史”,因为只有通古今变化,才能资鉴现今。郑樵除了关注书本外,还注重实地考察。他在夹漈山研读时,便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同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性情。”正是他有如此严谨的治学方法,正因他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强毅力,才造就了他的博大学识,在历史学和文献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不语亭亭俨薄妆,画裙双凤郁金香。西京才子旁看取,何似乔家那窈娘?
-
【出典】 《玉台新咏》卷六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释义】 南朝诗人以石榴裙称大红裙,后世沿用为典。 【例句】 其奈钱塘苏小小,忆君泪点石榴裙。(刘禹锡《乐天寄忆旧
-
忤之忍第三十六忤之忍第三十六 驰马碎宝,醉烧金帛,裴不谴吏,羊不罪客。 司马行酒,曳遐坠地。推床脱帻,谢不瞋系。诉事呼如周,宗
-
朝见新荑出旧槎,骚人孤愤苦思家。五噫处士大穷约,三赋先生多诞夸。帐外鹤鸣奁有镜,筒中钱尽案无鲑。玉川何日朝金阙,白昼关门守夜叉。
-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②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③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蹋④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作品赏析①渔浦潭:今浙江富阳县东南。②“东旭
-
【原题】:公立煎茶之绝品以待诸友退皆作诗因附众篇之末
-
长安二月花满城,插花女儿弹银筝。南宫仙郎下朝晚,曲头驻马闻新声。马蹄逶迟心荡漾,高楼已远犹频望。此时意重千金轻,鸟传消息绀轮迎。芳筵银烛一相见,浅笑低鬟初目成。蜀弦铮摐指如玉,皇帝弟子韦家曲。青牛文梓
-
文殊台夜观佛灯①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散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①文殊台,当在庐山。文殊,菩萨名。【说明】正德十
-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作品赏析【注释】①江郎山:一名灵石山,又名须郎山,在今浙江江山县县南,拔地如笋,高八百寻,江山县即以此山得名。陆游有《过灵石三
-
放朝还不报,半路蹋泥归。雨惯曾无节,雷频自失威。见墙生菌遍,忧麦作蛾飞。岁晚偏萧索,谁当救晋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