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篇幅短小而其旨意深远,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阐释和发挥的空间,被后来的大儒归纳概括成“三纲领”与“八条目”,并沿用几千年。“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有机的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是大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理解大学的关键所在。
1.三纲领
大戴礼记·保傅中说:“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白虎通·辟雍说:“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由此可以推知,古代大学的起止年龄可能是15岁或“束发”即20岁左右,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礼仪文化。大学主要讲的就是15岁以上即古代大学阶段,教育目的及教育程序的问题。
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纲领”。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所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思孟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南宋朱熹在给大学做集注的时候,把“亲民”写作“新民”,释义为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儒家向来主张修己是为了安人,因此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亲民”。
“止于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它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大学的“三纲领”是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礼教目的的施教主张。
2.八条目
为达到“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提出了八个具体的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一般认为它是对事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的过程,在此,重点强调的是儒家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研究。
诚意、正心,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公正、不偏不倚。
修身是指从知识到品行的全面提高,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是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一贯特点。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合乎逻辑的扩大和延伸。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平了。因为“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它着眼于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完善,反映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另外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极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及可行性,它们对汉以后的官学和私学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定教育目的、指导学生修身、治学的指南。
-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③。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④。 中泠南畔石盘陀⑤,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⑥,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⑦, 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细⑧,
-
作者: 庄朝用 【原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
-
此篇以“恨”为题,抒写的是愤世嫉俗的感情。上片专写自己愤世嫉俗的狂态,下片转写自己穷困潦倒的处境以及决不与清政府钳制舆论的文化专制主义相妥协的“颠狂”个性。
-
【原题】:秋池晓步败荷万柄一花挺然可爱伯益赋诗和韵隶呈元翰敬叟君明季仙求同赋
-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转惊波作怒,即恐岸随流。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关心小剡县,傍眼见扬州。为接情人饮,朝来减半愁。 作品赏
-
壬辰重阳前二日,张日容招集城南陶然亭 蓦过中秋后。响西风,万梢芦荻,万条杨柳。惆怅东篱归未得,帝里又将重九。且趁伴、来开笑口。检点尊前人如故,只病夫、废了持螯手。用其一,且持酒。 敝裘缝裂新寒透。记年
-
万里峰峦归路迷,未判容彩借山鸡。新春定有将雏乐,阿阁华池两处栖。
-
名言: 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 注释: 一其力: 犹言协力。怯: 胆
-
郡僻人事少,云山常眼前。偶从池上醉,便向舟中眠。与子居最近,周官情又偏。闲时耐相访,正有床头钱。
-
《菊花·野菊》咏菊花诗鉴赏 李商隐苦竹园南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