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西塞山怀古》古诗词鉴赏
作者: 于佩君庄朝用魏惠明董丽敏王绍艳
【原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2),金陵王气黯然收(3)。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4)。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5)。
【原诗作者】:刘禹锡
【导读入境】: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乘船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这六朝时有名的军事要塞,不禁使诗人浮想联翩,把自己的思绪一下子拉到580年前。
正值魏晋纷争,晋武帝命王濬率领英勇善战的水军乘坐高大战船浩浩荡荡由益州顺江而下去讨伐东吴,金陵的王者之气很快就黯然消失。原想凭借长江天险和设置于江水中的千寻铁链和铁锥锁住江面能万无一失,固若金汤。谁知均被王濬所破,沉入江底。王濬直逼金陵,亡国之君孙皓只好举旗投降。再想这石头城曾经六朝的兴亡,人世几多伤人的往事。而今,只有这西塞山依旧,她身下的寒冷江水依旧。如今江山一统,四海为家了,那往日的军事堡垒已荒废在一片秋风瑟瑟的芦获之中了。
【赏析】:
这首诗借古讽喻唐王朝割据势力的重新抬头。
此诗首先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巧妙安排诗的结构。诗的前四句把我们拉到580年前的古战场。第一句写西晋水军出发,然后以对比手法在二三句中从对比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方面,写了胜利者势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失败者节节败退,举旗投降的丑态,虚实相间。在诗的后四句又由古战场引发联想,怀古慨今,归结出国家统一这一历史必然性的主题。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选材的精当。诗人从夔州沿江东下和州,一路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却单单选中了西塞山,选中了西晋灭吴这一历史事件。这是因为当时东吴那所谓的“王者之气”、天然屏障“千寻铁锥”、使人畏惧的“铁链”,转瞬之间化为乌有,从反面阐发了“兴废由人事”这一深刻的哲理。
【思考题】:
读了刘禹锡以上两首诗,试对垓下作简要评析。
附:垓下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
平芜尽处是春山欧阳修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
-
菁菁者莪 作者: 朱金娥 【本书体例】
-
《卖油的娘子水梳头。》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近年来,考古发掘发现了不少古梵文“法身偈”,亦称“法陀罗尼”。所谓“法陀罗尼”即对所闻佛法坚持不忘。它常被作为密宗咒语铭刻或书写在佛教文物上遗存下来。密咒在佛教密宗被解释为佛菩萨的心音,佛佛相传不通它
-
【作品提要】 朋友罗德里克·厄舍邀请“我”到他家厄舍府做客。厄舍家族一脉单传,以特有的敏感气质闻名。厄舍见了“我”之后,似乎减轻了病痛,实则仍沉浸在极度的恐惧里。据“我”了解,他的恐惧来自他唯一的亲妹
-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明代短篇小说中描绘最细致、最生动的杰作之一。冯梦龙编辑“三言”时,将该篇列于一百二十篇之首,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但其中至少包含了对这篇小说特别推崇的意思。 小说写蒋兴哥与其妻王三巧
-
三十年来坐对山,唯将无事化人间。斋时往往闻钟笑,一食何如不食闲? 作品赏析凉州:一作梁州。
-
引子 谈“癌”色变,又不得不谈。癌症已成为国人的头号杀手,不分男女老少、贫富尊卑。 过去很少听到这个字眼儿,现在可好,像感冒一
-
尊里看无色,杯中动有光。自君抛我去,此物共谁尝。世上强欺弱,人间醉胜醒。自君抛我去,此语更谁听。
-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出处】唐杜甫《 又呈吴郎 》。 【意思】草堂前的几棵枣树,任凭西邻去打枣,因为她是一个贫困的无儿的寡妇。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