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后出塞(其二)》古诗词鉴赏
作者: 崔承枢
【原诗】:
朝进东门营(2),暮上河阳桥(3)。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4),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5)。
【原诗作者】:杜甫
【导读入境】:
辞别了家人,一大早来到了洛阳东门的军营报到。随队开拔,傍晚就到了孟县横跨黄河的河阳桥。队伍继续前进。落日西照,军旗漫卷,战马嘶鸣,朔风萧萧。太阳下山了,队伍开始宿营。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各部的首领正在召集自己的戍卒,整齐而有秩序。
月上中天,因军令森严,万籁俱寂,荒漠的边疆大地显得那么沉寂。这时静营的号令响起来了。那悲咽的笳声在这寂寥的夜空回旋,……使出征的士卒们感到无限的凄楚和悲切。
这些对入伍的新兵来说,是那样的新奇,不可思议!不免暗自揣度:领兵的是谁呢?一定是一位治军有方韬略过人像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的将领吧!
【赏析】:
本诗以一个入伍新兵之所见,写出了出征军旅紧张的行军生活、严明的军纪,读起来给人一种清新畅达的感受。诗人以写实的手法、洗炼的笔触勾画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画面。这三幅画面既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又描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场面:暮野行军场景中落日大旗、马嘶风萧,充分显示了队伍的威严雄壮。沙地宿营的场景足以表现军容的壮观、军纪的严明。月夜静营的场景不仅写出了军纪的森严,也创设了寥廓、悲壮的氛围。最后以新兵的叹问和猜度收尾全诗。这一点睛之笔为全诗注入了不尽的余味!
【思考题】:
请你再分析一下结尾两句的妙处所在。在你学过的诗歌中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生长在多水的乡村,屋后百米就是条大河,再往北百米,又是河,再北还是河,继续往北,是更大的乌龙河。还得往北,有一座石板桥,逆着宽大的
-
古代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与译文
【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与译文]蓦(mò)然,忽然。阑珊,稀落。这几句词的大意是:我在人群中找她千百次也没找到,突然一回头,却发现我的意中人站在那灯火零落、游人稀疏
-
东坡居士酒醉饱饭,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东坡小品》 《书临皋亭》以极简洁短小的篇幅,表现出了作者自在而无拘束的
-
【名句】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语出《老子》十八章。六亲不和睦,谁孝慈才会看出来;国家陷入混乱,谁是忠臣才可以弄清。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一说父母、兄弟、妻子。孝慈:对上孝敬,对下慈爱
-
元戏剧《无名氏》鉴赏 《隔江斗智》全名《两军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汉书·叙传上》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1 。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2 。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3 。 不惜歌
-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
-
【名句】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心地不洁净就不能发现事理,志向不坚定就不能建立功业。说明人必须清心坚志,这样才能洞察物理,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