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全集《叔孙豹论三不朽》原文赏析与注解
叔孙豹论三不朽
(襄公二十四年)
【题解】
在叔孙豹看来,不朽不是子孙世代享受高官厚禄,而是能够立德、立言、立功,为后世留下精神财富。
【原文】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丐之祖[99],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100],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101],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102]。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103],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104],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注释】
[99]丐:士丐,即范宣子。
[100]御龙氏:陶唐氏之后刘累,赐氏御龙。
[101]夏:指中原诸侯。
[102]立:不废绝。
[103]大上:太上。最上等的。
[104]宗祊:宗庙。
【译文】
二十四年的春天,穆叔到了晋国,范宣子迎接他,询问他,说:“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这是说的什么?”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从前丐的祖先,从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的盟会的时候是范氏,恐怕所说的不朽就是这个吧!”穆叔说:“据豹所听到的,这叫做世禄,不是不朽,鲁国有一位先大夫叫藏文仲,死了以后,他的话世代不废,所谓不朽,说的就是这个吧。豹听说:‘最高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能做到这样,虽然死了也久久不会废弃,这叫做不朽。像这样保存姓、接收氏,用业守住宗庙,世世代代不断绝祭祀。没有一个国家没有这种情况,这只是官禄中的大的,不能说是不朽。”
【评析】
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可是人类从没停止过追求不朽。那么,所谓的不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范宣子和叔孙豹对不朽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前进的脚步。
范氏是个地位与声势都很显赫的家族,其祖先可以追溯到黄帝、唐尧。从唐尧虞舜时代开始,历经夏商周三代,范氏都是达官贵人,位高权重。范宣子以此为荣,认为这就是不朽的表现。叔孙豹对不朽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范氏昌盛只能算“世禄”,称不上不朽。真正的不朽是像鲁国臧文仲那样的贤人,尽管人已故去,然而其言论却广为流传,为世所用。
范氏的不朽与臧文仲的不朽可从两个方来区别对待。第一,范氏不朽的含义是,家族禄位世代相传。上一代把禄位传递给下一代,人是速朽的,不过是禄位的载体,永恒不变的只是禄位。叔孙豹称之为“世禄”,可谓一语中的。臧文仲所说的不朽是指精神、智慧的永存。言论是一个人生命精神的外在表现,言论长存即生命精神长存。范宣子和叔孙豹谈论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第二,范宣子是以家庭为本位,他列举的是家族兴盛史,而不是个人的建树。叔孙豹则不一样,他是以个人为本位,宣扬个人建树。范宣子强调家族利益,叔孙豹则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
-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白居易的这句诗出自《钱塘湖春行》。全诗意味着今年我们欢笑,明年我们继续欢笑。秋月和春风对我们来说都是平静的伴侣。上一句是“晓看红湿处,花丛鸟起飞”,下一句是“一片孤城万仞山”,意味着好景不长,人生如此短暂。这首诗诠释了生活的起伏变化,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快乐和美好时光。
-
应璩的这首《百一诗》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但这类题材,旨在设论说理,与诗的抒情性特征颇为远缘,即以应璩的这首诗而言,也是“理语”远远盖过“景语”、“情语”。
-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
【原题】:乙巳四月自都下省欧阳氏姊於封丘时河朔流移满道即事有作寄范觉民
-
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作品赏析原题: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
-
朔风岂不寒,蜀道岂不难。之子代亲行,万里心自安。剑阁雪犹明,锦江春未阑。到日必诗战,重登李杜坛。
-
《春天的心林庚》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春天的心如草的荒芜 随便的踏出门去 美丽的东西随处可以拣起来 少女的心情是不能说的 天上的雨点常是落下 而且不定落在谁的身上 路上的行人都打着雨伞 车上的邂逅多是不相
-
赤髯碧眼老鲜卑,回策如萦独善骑。赭白紫骝俱绝世,马中岳湛有妍姿。
-
《新制诸器图说》是明未机械学著作,简称《诸器图说》,明代王征著,成书于1626—1627年。本书常与《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合印,明代天启七年 (1627) 初刻于扬州。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