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海棠》古诗词鉴赏
作者: 张云清崔承枢李耘
【原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1),香雾空蒙月转廊(2)。
只恐夜深花睡去(3),故烧高烛照红妆(4)。
【原诗作者】:苏轼
【导读入境】:
海棠是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居黄州时的作品。王直方诗话记载:东坡谪黄州,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最受东坡钟爱。海棠为西蜀名花。对这株来自故乡幽居独处的海棠,横遭贬谪的苏轼一到黄州,便视为知己。故此在黄州的诗作中,多次写到海棠。本诗便是其中之一。
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春光荡漾,春意盎然。在静谧的月夜里,当月光慢慢移过回廊时,刚好照在盛开的海棠花上。那么艳丽,那么妩媚。此刻,在迷迷茫茫的夜雾中散发着海棠花的阵阵幽香。
夜深了,月光移过去了,幽暗了,寂静了。海棠也要沉沉入睡了吧!我特意点燃蜡烛,高高举起去照看她:啊,她依然是那样红,那样美,那样香……。
【赏析】:
这是一首饶有情趣的咏花诗。借点烛照花容盛赞海棠的美丽,表达了诗人赏花时的愉悦心情。同时,也隐约流露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之感。
诗的前两句用“东风”、“月光”、“雾气”,衬托出海棠的光艳和芬芳、美丽和迷人。她那婀娜、妩媚的姿容如同一位妙龄少女,诗人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把静物完全写活了。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在凉风习习、月色融融的春夜,同诗人一起欣赏着海棠的艳丽,呼吸着海棠的芳香。
后两句诗人用借喻(红妆)、拟人(睡)的手法写出了“睡美人”(海棠)的神情意态,以及自己爱花惜花的一往深情。惟恐“花睡去”,而秉烛高悬,亲自照看:红红的烛光,红红的海棠,更清晰了,更娇美了,更妩媚了!此刻惜花的惆怅已经消溶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了。
【思考题】:
1.这首诗创设了怎样一种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情致?
2.请读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加以对照,细心品味。
附: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
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苍茫葭菼外,云水与昭丘。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
-
【原题】:老翁真个似童儿汲井埋盆作小池退这句也去风用此尝为小诗云半区茅屋裹疏篱无地容盆作小池祗有案头翻笔墨老翁仿佛似童儿邻舍老近以石方盆见借可容水三升置小鱼其间终日观之不厌复借退这全句成一绝
-
1948年8月间,东北因为大雨,林彪无法率部南下作战,在一段时间内战斗趋于沉寂。国民党军方面借着这难得的喘息机会,盘算着如何摆脱在东北的困境。国防部第三厅草拟了东北作战计划,认为无法向长春空投足够的粮
-
韩幹是唐代著名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善画人物,尤工鞍马,深得王维的推重。他是画家曹霸的弟子。本篇韩幹画马赞,用散文笔调的韵文写成,属于杂赞小品。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庙碑·《弘法寺创建碑铭》(樊克正)
-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十)惆怅叹惋”类的诗句。 诗人把天地比作迎送
-
11月11日 吉安东龙起义 : 1927年9月上旬,中共赣西特委派中共吉安县党的负责人赖经邦、高克念、曾炳春等到东固,具体组织和领导起义。为此,召开了东固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会上着重讨论了恢复和发展党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一上册的语文古诗词,内容包括初一上册语文书所有古诗词,初一的上册语文书上的古诗词,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古诗词。古诗: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 (上面的问友已发,我就不重复了)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曹操神龟虽
-
人性如水,曲直方圆随所寓,善恶邪正随所习,富贵声色皆就下,不劳习者也;若非见善明,用心刚,强忍力行,则决堤坏防,不流荡者几希。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用心专著者,雷霆不闻其响;为己重者,不
-
舂歌戚夫人【原文】子为王[1],母为虏[2]。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3]?【注释】[1]子为王:指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