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兵智部总序》译文与赏析
兵智部总序
【原文】
冯子曰:忠武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愚以为“智”尤甚焉。智者,知也。知者,知仁、知信、知勇、知严也。为将者,患不知耳。诚知,差之暴骨,不如践之问孤;楚之坑降,不如晋之释原;偃之迁延,不如菪之斩嬖;季之负载,不如孟之焚舟。虽欲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不可得也。又况夫泓水之襄败于仁,鄢陵之共败于信,阆中之飞败于严,邲河之縠败于勇。越公委千人以尝敌,马服须后令以济功,李广罢刁斗之警,淮阴忍胯下之羞。以仁、信、勇、严而若彼,以不仁、不信、不严、不勇而若此。其故何哉?智与不智之异耳!愚遇智,智胜;智遇尤智,尤智胜。故或不战而胜,或百战百胜,或正胜,或谲胜,或出新意而胜,或仿古兵法而胜。天异时,地异利,敌异情,我亦异势。用势者,因之以取胜焉。往志之论兵者备矣,其成败列在简编,的的可据。吾于其成而无败者,择着于篇,首“不战”,次“制胜”,次“诡道”,次“武案”。岳忠武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武案则运用之迹也。儒者不言兵,然儒者政不可与言兵。儒者之言兵恶诈;智者之言兵政恐不能诈。夫唯能诈者能战;能战者,斯能为不战者乎!
【译文】
冯梦龙说:岳飞谈论兵法说:“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还是“智”。所谓智,就是知;所谓知,就是知道仁,知道信,知道勇,知道严。带兵作战的人就怕不知道这些。如果知道,吴王夫差的穷兵黩武,使将士抛尸荒野,不如越王勾践的抚死问孤以取民心;楚王项羽活埋投降的秦国士兵,不如春秋时晋文公取信于军队而从原邑撤军;春秋时苟延姑息迁就部下,不如知菪的治军严明;季孙氏作战之前就做好逃跑的准备,不如孟明渡河焚舟背水一战。虽然想要不仁、不信、不严、不勇,也是不可能的。又如宋楚的泓水之战,宋襄公失败是因为考虑到仁;晋楚的鄢陵之战,楚共王失败是因为考虑到信;张飞在阆中被部下杀害,是败于严厉;晋楚邲河之战,晋军失败,是因为晋将先縠过于蛮勇。越国王杨素用一千名士兵的性命去试探敌人的虚实;赵奢欺骗秦军的使者才获得了胜利:李广解除刁斗警报,使士兵能够安心地休息;淮阴侯韩信当年能忍受胯下之辱,以等待将来能成就大业。前面那些人虽然仁、信、严、勇,却遭到失败;后面这些人虽然不仁、不信、不严、不勇,却因此而获胜,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有智慧和没有智慧的差别。愚蠢的人碰上智慧的人,则智慧的人获胜;而智慧的人遇上更智慧的人,则更智慧的人获胜。历史上的战争,有不战即胜的,有百战百胜的;有正大光明的获胜,也有以诈取胜的;有以没有前例的战法获胜,更有仿效古人兵法而获胜的。天时不同,地利不同,敌情不同,因此对敌作战的方式也不同。这种种应敌获胜的方法如何选择,便靠智慧。历史上的兵书很多,其成败得失也都有明确的记载,我这里只实录历史上一些用兵不败的故事,分为“不战”、“制胜”、“诡道”、“武案”四卷。岳忠武说:“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这些故事便是巧妙运用的真实例子,或可供做印证启发之用。儒者不屑谈军事,这正是儒者没能力谈论兵法的缘故。儒者总说用兵不可诈胜,但真正有用兵智慧的人,正唯恐不能想出各种诡诈的作战方法来。只有能行诈的人才能作战,而唯有能战的人,才能消弭天下的兵灾战祸!
-
姜夔《姑苏怀古》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 ①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② 【注释】 ①柁牙:桅杆。②苏台: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在今姑苏市西南的姑苏山上。 【译文】 夜深了,
-
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平明江路湿,并岸飞两桨。天公真富有,膏乳泻黄壤。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未任筐筥载,已作杯案想。艰难生理窄,一味敢专飨。小摘饭山僧,清安寄真赏。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白菘类羔
-
《墨海金壶》是清代张海鹏(见“学津讨原”)编纂的一部杂纂类丛书。为海虞张氏所刻丛书三种之一。刻于嘉庆十七年(1812),共115种。刻书未竣,海鹏去世。其子蔼亭为之印行,不久即毁于火,残板归金山钱氏,
-
情诗 作者: 张华 【原诗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下一句:山海关之北,黄河水连绵。上一句:黄昏独自去,满目尽风尘。 这首诗是杜甫的《登高》。全诗描绘了登高望远时的壮丽景色和壮怀激烈的情感。上一句表现了黄昏时分独自出行的景象,下一句则描绘了北方山海关和黄河的壮阔景色。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来表达作者的壮志豪情。诗中所描述的西岭千秋雪和东吴万里船分别代表了西部和东部的壮丽风光和浩渺宏阔的河流,体现了作者广阔胸怀和远大抱负。这首诗字句简洁,富有意境,反映了作者豪情壮志以及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
-
作者: 窦春蕾 【本书体例】
-
一樽聊接故人欢,百岁堪嗟鬓渐残。莫见白云容易爱,照湖澄碧四明寒。
-
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
-
【原题】:淳熙七年春帖子·寿圣齐明广慈太上皇后合六首
-
那是在一百年前的某一天,在蒙古高原人烟渺渺的荒原上,阳光一如往常,一位年轻的牧羊女缓缓走过,她在不经意间看见砂土中有一块湛蓝的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