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逸·二损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林希逸·二损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一触物而怒,非性所无。为怒所使,则心为奴。能无固佳,欲无乌>可②。以渠怒渠③,无我怒我。怒而及我,其伤必多。是之谓忿④,有毒如刀。我能自持,则有宾主。不迁者颜⑤,实圣所许⑥。易为此训,但曰惩之⑦。万古之病,一字之医。惩之如何,以损为益。能如是惩,无愧于易。二可欲之欲,字不从心⑧。为心之害,惟慾最深。根阳根阴⑨,固有人理。违者癯之⑩,迷则误矣。三戒之一(11),严于方刚(12)。能损而至,则仁之方。矧是沈绵(13),屡作屡止。不早惩之,身其余几。“病为良药”,此语最奇。药而不悟,是则终迷。我为此箴,以劝以戒。古佛有言,生死事大。【注释】①损:六十四卦之一,兑下艮上。易·损:“象曰:山下有泽,损。”孔颖达疏:“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似泽之自损以崇山之象也。”引申为贬损,谦退。此处即用引申义。②乌:何。③渠:他。④忿:愤怒。⑤颜:指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不迁:不迁怒的省称。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⑥圣:圣人,指孔子。⑦惩:戒止。易·损:“损,君子以惩忿窒欲。”⑧可欲之欲:指合理的欲望。字不从心,即“欲”字底下无“心”字。按:今“欲”、“慾”已简化为“欲”一个字。为更好理解原文,本文中的“慾”字姑不简化。⑨根阳根阴:出于阳出于阴。⑩癯(qu):瘦。(11)三戒:戒色、戒斗、戒得。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贪得。(12)方刚:指血气方刚。(13)矧(shen):况,况且。沈绵:经久不愈之病,久病不愈。【译文】一接触外物而发怒,不是性情中所没有的。被愤怒所驱使,那心就变成奴隶了。能没有愤怒固然好,但想要没有愤怒怎能办到。让他对他发怒,不要让我对我发怒。愤怒涉及到我,伤害一定很多。这就叫愤怒,恶毒得像一把刀子。我能自我控制,就分出了宾主。不迁怒的人是颜渊,实为圣人孔子所赞许。易中也有同样的教诲,只说“惩”之。万古的毛病,一个字就医治了。怎样惩戒?把损当作益。能这样惩戒,就无愧于易了。二可以有的欲望,“欲”字不从“心”字。对于心有害的欲望,只有“慾”最深。出于阳或出于阴,固然有人事的道理。违反的人把“心”去掉了,那就迷误了。戒得是孔子所说的戒色、戒斗,戒得这三戒中的一戒,比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更严厉。能够损减就能达到,这是实行“仁”的一个方法。况且是久病不愈,屡次发作,屡次禁止。不早点戒除,身体能剩下多少?“病是良药”,这句话很奇特。吃了药还不悔悟,这就会始终迷惑。我写这个箴,又劝解又警戒。古代的佛家有句话说:生死是大事。
-
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此地生涯晚,遥悲水国秋。孤城一柱观,落日九江流。使者虽光彩,青枫远自愁。
-
《桃花·桃源忆故人赋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史达
-
草原断想 一、高山像父亲一样照看着我们在东京读书时,我们站在教室外走廊上,就能望见富士山,那段时间,也不止一次从山下路过,然而,从
-
墨紫从省师院美专毕业后,被分到陈墩镇中学当美术老师。学校开学第一天,镇上分管文教的董助理在凌校长的陪同下视察学校。经过教师大办公室
-
《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陶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
-
【名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语出《诗·邶风·柏舟》。我的心不是石块,石块能转移,我的心却坚定不移。匪:通“非”。转:转移。
-
《一丛花 初春病起》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 ①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②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情,
-
【5409】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美〕阿西莫格鲁·罗宾逊著,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0 2万字,2015年5月第1版,75元)△15章:如此近
-
作者: 冯怀玉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