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枫桥夜泊》古诗词鉴赏
作者: 于佩君杜文芳
【原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2),夜半钟声到客船(3)。
【原诗作者】:张继
【导读入境】:
深秋的夜晚,残月西沉,寒霜满天。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知被什么声响惊醒,发出阵阵啼叫。江边枫树飒飒,江面渔火点点,船中诗人因旅愁乡思而不能成眠。眼前的清冷孤寂触发了诗人更浓的乡愁,面对着江枫渔火的是因愁不能成眠的诗人。突然,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破空而来,传到船上诗人的耳畔,一下、两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枫桥夜泊的夜景和心情,营造了一种幽冷、孤寂、旷远的意境。有着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月落时分当是夜深人静,天光幽暗,而“乌啼”以有声衬无声,更增添了枫桥夜景的幽静,有如王维“鸟鸣山更幽”的笔法。环境是幽静的,且在秋夜之中,突来的几声“乌啼”听来使人不寒而栗。而“霜满天”既指出了深秋的自然景观,又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清冷。至此,诗人从视觉、听觉、感觉多侧面地烘托渲染了枫桥秋夜的幽寂。第二句中的“江枫”在无月的秋夜中,当是模糊的影子,联想“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样的句子,不难看出“江枫”又暗含了许多秋意、秋思。在这样的背景下,几点渔火在雾气茫茫的江面上跳动,一暗一明,一静一动,形成反衬,渔火就显得非常突出。诗人又把“江枫”、“渔火”与“愁眠”相对,这“对”字使得旅人与周围的景色融合为一体。那么旅人的愁思怎么样呢?我们真的需要闭目去驰骋我们的想象了。“咣——咣——”突然响起的夜半钟声,使本已幽冷孤寂的氛围霎时又浓重了许多,而诗人的那缕愁思仿佛也随着旷远苍凉的钟声弥散开来,充斥了整个天宇,至今仍在我们心头萦绕。这便是声音点染的妙用。古寺钟声传出了枫桥夜泊的神韵,引人遐思。
【思考题】:
1.本诗中“霜满天”符合实际吗?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2.古诗词中,有很多以有声衬无声,营造寂静氛围的,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
苏轼:石钟山记 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渊,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
-
【原题】:有客来从阳羡闻元绩离家已月余由昆山过临安桐庐计今合归矣元绩当不惜迂路一访仆於苕霅间也戏为一绝招之元绩纯孝人每在道念亲殊切
-
作文秘诀 现在竟还有人写信来问我作文的秘诀。 我们常常听到:拳师教徒弟是留一手的,怕他学全了就要打死自己,好让他称雄。在实际上
-
水仙操 作者: 靳极苍 【本书体例】
-
唐宋词之朱敦儒《水调歌头对月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水调歌头 对月有感》 天宇著垂象, ① 日月共回旋。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浪语修成七宝, ② 漫说霓裳九奏, ③ 阿姊最婵娟。 ④ 愤激书青奏, ⑤ 伏愿听臣言。诏六丁, ⑥ 驱狡兔,屏痴蟾。
-
兵者,诡道 ① 也。故能而示 ② 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 ③ 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
-
使君九万击鹏鲲,肯为阳关一断魂。不用宽心九千里,安西都护国西门。余刃西屠横海鲲,应予诗谶是游魂。归来趁别陶弘景,看挂衣冠神武门。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含有沚和桐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带桐字的古诗词,带桐的诗词,含有泽和桐的一句话或古诗词。题织锦图回文 苏 轼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
-
走下十里多路的山坡,阻挡在面前的,正是一条水势汹汹的江流和排立在江边的一列街屋,都在暮色中渐渐朦胧起来。街口吐出一大群回到远山去的村人,荷着土洋炮和带着红缨子的长矛,倘不看见另一只手还提有竹筐及布口袋
-
元戏剧《无名氏》鉴赏 《谢金吾》全名《谢金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