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菊花》古诗词鉴赏
作者: 张云清崔承枢李耘
【原诗】:
秋丛绕舍似陶家(1),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原诗作者】:元稹
【导读入境】:
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前屋后,竞相开放,色彩多姿。这不仿佛到了以爱菊著称的陶渊明的家吗?秋菊满院盛开,作者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赏菊入迷,流连忘返。从早到晚,舍不得离开。太阳快要落山了,诗人还在专心致志绕篱观赏。
诗人为什么如此喜爱菊花呢?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诗人喜爱这后凋的菊花。
【赏析】:
这首咏菊诗,说明了作者自己爱菊的原因。菊花作为傲霜之花,它有着坚强的品格、高洁的气质。诗人正是借写菊花来表明自己情操的高洁。
这首诗,写作笔法上很巧妙。诗人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是对赏菊实景的描绘。先把画面勾勒出来,创设一种意境。菊花如此之多,色彩如此绚丽,怎不叫人心动,让人驻足多看上几眼?为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了铺垫。第三句是过渡句,笔锋一顿,转入议论,抒发怀抱。吟咏出生花妙句:“此花开尽更无花”。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道出了作者爱菊原因所在,表现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思考题】:
1.请你从托物言志角度说一说诗人为什么喜爱菊花?
2.“秋丛绕舍似陶家”一句是何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
解放大西北是由第一野战军担任的战略任务。西北方面,由彭德怀、张宗逊、赵寿山、甘泗淇等率领的第一野战军,于1949年5月20日解放西安,挺进渭河以南、秦岭以北的陕中地区,歼灭胡宗南集团2.7万余人,造成
-
莫惜新衣舞柘枝,也从尘污汗沾垂。料君即却归朝去,不见银泥衫故时。
-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
江海漂漂共旅游,一樽相劝散穷愁。夜深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
-
我有一块石头,看起来斑剥鬼奇; 不但满是苍辣虬老的皴皱,而且还有多处被蚀镂成空洞,姿态奇磔。 我常常拿在灯下,细看它的纹理。小小一块顽石,线条的流走牵连却如惊涛骇浪,仿佛依稀可以听见水声回旋,拍岸而起
-
社戏,是流传在浙江绍兴民间娱神祭祀的一种演戏习俗。鲁迅儿时就酷爱看社戏,一旦看不上,便“急着要哭”,“东西也少吃了”。后来,他在《社戏》、《无常》、《女吊》等文章中,一再赞扬社戏,称它为“很好的戏”。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出处】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 【意思】我在渭北,看到春天的绿树 便会想念你,遥想你在江东,见到日暮 时的浮云也会思念我吧。渭北:指杜甫 所在的长安。江东:指李白
-
题屏刘季孙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乾。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这是作者过华清宫有感而作的咏史诗。共有两组,一组四首,一组两首,这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