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晚晴》古诗词鉴赏
作者: 庄朝用
【原诗】:
深居俯夹城(1),春去夏犹清(2)。
天意怜幽草(3),人间重晚晴(4)。
并添高阁迥(5),微注小窗明(6)。
越鸟巢干后(7),归飞体更轻(8)。
【原诗作者】:李商隐
【导读入境】:
李商隐天赋极高。他一生仕途坎坷,除短时间任校书郎、县尉等微官外,长期沉沦幕府,寄人篱下,郁郁不得志。这首诗是他离开长安到桂林时所写。李商隐在长安时曾一度陷入党争的夹缝,在牛党的排挤下,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此期间,多少能感到一些人情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免遭牛党的诬陷,也是一种解脱。所以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的一丝喜悦。
居住幽僻,俯临夹城。无人声嘈杂、车马喧嚣,悠然自得。哪里像以往整日提心吊胆,战战兢兢。时值晴和的初夏傍晚,久雨过后,万物增色生辉,令人神清气爽。那生长在幽暗之处寂寞凄凉的小草,受到老天爷的特别怜爱,特别将一束夕晖洒向它们,小草也平添了几分生机。晚晴是短暂的,但它的瞬间美丽竟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怀想,令人更加珍惜。雨后晴空,凭借高阁,极目远眺,视线更加遥远。一缕斜晖由小窗射入,顷刻之间,使幽室现出几分灿烂,几分光明。久雨过后,傍晚转晴,越鸟欣喜飞归已被夕阳晒干的鸟巢,体态越发轻盈。
【赏析】:
本诗是诗人于初夏晚晴之时所见所感,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寓托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种寓托又在其有意无意间。内心的感受恰与外物触发,情与境偕,因此显得自然浑成,不着痕迹。尤其是诗的第二联“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含义丰富,发人深省。
诗人远眺的立足点很高,又时值晴朗的初夏,收入眼中者可以说很多,而诗人独注意那生长于幽暗处寂寞的小草。小草久遭雨潦之苦忽遇晚晴之余晖而平添生气,这可以说是诗人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是在幽草身上发现了自己,托寓着自己的身世之感,于是下一句诗人很自然地引出“人间重晚晴”。诗人并不顾晚晴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我们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后人每每用“人间重晚晴”激励人们珍惜晚年。大器可以晚成,晚年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思考题】:
根据所介绍作者境遇,分析一下为什么作者对“晚晴”如此喜爱?
-
周室既板荡,贼臣立婴儿。将军独激昂,誓欲酬恩私。孤城日无援,高节终可悲。家国共沦亡,精魂空在斯。沉沉积冤气,寂寂无人知。良牧怀深仁,与君建明祠。父子俱血食,轩车每逶迤。我来荐蘋蘩,感叹兴此词。晨光上阶
-
诗词《庭中有奇树》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庭中有奇树,蓊郁满庭草。 叶大如貝叶,枝卷如狞豸。 连河岳之巅,高插九霄天。 日夜凤凰啼,遥闻在山巅。 此树非寻常,状奇色盈盈。 细甲亩之域,只容树一成。 冠盖高屹立,蔽日遮海平。 若有仙人来,壮观真有神。 忽闻声咿唔,巨人震庭轰。 神御道如骇,萧萧飞去藏。 人心莫能测,神意何可量? 此树堪留神,真实难求详。 评析: 这首诗《庭中有奇树》描绘了一个庭院中长满奇特树木的景象。诗人形容树叶大如贝
-
渔家傲 【宋】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 揉兰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 攲眠似听朝鸡早。 忽
-
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把酒尔何思,鹧鸪啼南园。余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踌躇紫宫恋,孤负沧洲言。终然无心云,海上同飞翻。相期乃不浅,幽桂有芳根。
-
嫋嫋风蒲乱,猗猗水荇长。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得意诗酒杜,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
-
九歌《九歌》,是屈原模仿楚国南方民间祭歌的形式而创作的长篇诗歌。全诗共十一篇。除《礼魂》外,其余十篇各祭一神,其中天上的神五篇:
-
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写了一首著名的抒怀词《渔家傲·秋思》,此词原文为:塞
-
二疏辞汉去。
-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 三国蜀·诸葛亮 【题解】 《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但裴松之引这篇表时却注明:“此
-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出处】唐李商隐《 登乐游原 》。 【译注1】夕阳西下,风光无限美好,只是黄昏将到,美好的景色是不会长的。后来用以说明某些事物虽暂时繁荣兴旺,但不久就要衰败没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