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儿女饿死犹念众生
杜甫儿女饿死犹念众生
那时在我国的唐代,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胸怀壮志,却苦于生不逢时,因此穷困潦倒,寄人篱下,最终竟连一家人的吃饭也成了大问题。
有一年冬天,诗人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往东赶往奉先。当时,草木凋零,天寒地冻,北风凛冽。他的手指都冻僵了,就连衣带断了也打不了结。
杜甫一口气走了60多里,才赶到骊山脚下,这时,天色微明,他借着细微的晨光,看见骊山崖谷里大雾迷蒙,山顶的温泉宫水气蒸腾。
杜甫的思绪万端,心潮澎湃,眼前就呈现出了两幅画面: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反复吟诵着,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渭水的官渡口。他归心似箭,三步并作两步,很快就赶到了奉先。
一进家门他就听见妻子号啕大哭,原来他的小儿子刚刚饿死!邻居们也正为此伤心流泪呢!
作为父亲,杜甫怎能不感到悲痛和自责呢?他想自己好歹还是个八品的参军,享有一定的特权,可不纳租税,不服兵役。这样的家庭尚且饿死了人,那些更穷苦的、失业的和戍守边疆的人家就更可想而知了。
刹那间,沉重的烦恼压得诗人喘不过气来。于是,杜甫便毅然决然提起大笔,挥毫泼墨,把他从长安到奉先一路上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了一首长诗,这就是杜甫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是一位大诗人,他不仅诗写得好,人品也很高尚。他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家喻户晓。他自己那么贫穷,儿女都饿死了,还心系他人,心系天下的“寒士”,这反映了他宽广的心胸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杜甫因此而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带诗意,内容包括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和诗意,求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加诗意,中秋节有关古诗词(加意思)。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
-
左思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
-
【名句】画工须画云中龙,为人须为人中雄 语出清代秋瑾《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诗。画家应当画云中的神龙,做人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非凡的志向。云中龙:传说龙在云中最为活跃。
-
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 ① 害人 ② 。(《孟子·梁惠王下》十五) 注释 ①所以养人者:这里指土地。②人: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译文】 君子不会因为百姓脚下养活他们的土地而使他们受害。 感悟 这
-
陂湖欲尽山为界,始见寒泉落高派。道人未放泉出山,曲折虚堂泻清快。使君年老尚儿戏,绿棹红船舞澎湃。一笑翻杯水溅裙,余欢濯足波生隘。长松搀天龙起立,苍藤倒谷云崩坏。仰穿蒙密得清旷,一览震泽吁可怪。谁云四万
-
石南。时珍说,风药。生于石头间,向阴之处。故名石南。奇怪,应该叫石阴才对。或者石北。南面不是阳面吗?石南多生于石头间。也有直接生长
-
耶律楚材 越岭仙姿迥异常,洞庭春染六铢裳; 枝横碧玉天然瘦,蕾破黄金分外香; 反被素英浑淡抹,却嫌红艳太浓妆; 临风浥此蔷薇露,醉墨淋漓寄渺茫。 元代文学以杂剧与散曲闻名,元诗在诗坛上评价不高。前人论
-
秋波媚 【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
第 一 章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
-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韦应物的诗句
怀念心思寄居于秋夜,我在散步时凝视着凉爽的天空。山间空旷,松子纷纷落下,伴着这宁静的夜晚,幽居的人应该还未入眠。上一句描述了怀念之情,下一句则描绘了幽人的状态。整首诗以秋夜景色为背景,表达了怀念和出离尘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