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退之复仇议》全文赏析
韩退之复仇议
右伏奉今月五日敕:“复仇:据礼经,则义不同天;征法令,则杀人者死。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有此异同,必资论辩。宜令都省集议闻奏者。”朝议郎行尚书职方员外郎上骑都尉韩愈议曰:
伏以子复父仇,见于春秋,见于礼记,又见周官,又见诸子史,不可胜数,未有非而罪之者也。最宜详于律,而律无其条。非阙文也,盖以为不许复仇,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训;许复仇,则人将倚法专杀,无以禁止其端矣。夫律虽本于圣人,然执而行之者,有司也。经之所明者,制有司者也。丁宁其义于经,而深没其文于律者,其意将使法吏一断于法,而经术之士得引经而议也。
周官曰:“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义,宜也。明杀人而不得其宜者,子得复仇也。此百姓之相仇者也。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不受诛者,罪不当诛也。诛者,上施于下之辞,非百姓之相杀者也。又周官曰:“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言将复仇,必先言于官,则无罪也。今陛下垂意典章,思立定制,惜有司之守,怜孝子之心,示不自专,访议群下。臣愚以为复仇之名虽同,而其事各异:或百姓相仇,如周官所称,可议于今者;或为官所诛,如公羊所称,不可行于今者;又周官所称,将复仇,先告于士;则无罪者。若孤稚羸弱,抱微志而伺敌人之便,恐不能自言于官,未可以为断于今也。然则杀之与赦,不可一例,宜定其制曰:“凡有复父仇者,事发,具其事申尚书省,尚书省集议奏闻,酌其宜而处之,则经律无失其指矣。”谨议。
-
[唐]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 ② 。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 ③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④ 。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 ⑤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 ⑥ ;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
-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
浅论装置作品中材料属性的语境传达——以陶泥残件与纤维的创作组合为例
浅论装置作品中材料属性的语境传达——以陶泥残件与纤维的创作组合为例◎欧阳雪芬 魏茜关于装置艺术,从概念上解释,通常是指艺术家在特定
-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
钱塘江海潮可谓天下最为奇伟壮观之景。每年从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八月十八日期间之海潮,最为盛大。
-
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今还洛阳中,感此方苦酸。饮药本攻病,毒肠翻自残。王师涉河洛,玉石俱不完。时节屡迁斥,山河长郁盘。萧条孤烟绝,日入空城寒。蹇劣乏高步,缉遗守微官。西怀咸阳道,踯躅心不安。
-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咏物词。上片写暑天晚凉酒醒,在池塘边所看到的凋谢之荷。下片具体描写荷花凋谢后的情状,为一篇主旨之所在。“后夜”三句,代荷写怀,夜深梦觉,不胜幽怨。末二句,回忆荷花盛开时的绚丽情景,对比眼下的冷落之状,倍感悲戚。末句“江
-
蒹葭 作者: 董笔正 【本书体例】
-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出处】唐李白《春思》 【译注】 想你,念你,可是你一点也不知道; 当你想起应该要回家的时候,只怕那已是我肝肠寸断的时候了。思念他,他却迟迟不归; 这两句诗深入刻画出
-
作者: 张翼之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说:“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