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古文观止

骈文《奉诏移伪齐檄》原文|翻译|赏析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骈文《奉诏移伪齐檄》原文|翻译|赏析赏析

契勘伪齐僭号,窃据汴都〔2〕。旧忝台臣,累蒙任使〔3〕。是宜执节效死,图报国恩,乃敢背弃君父,无天而行〔4〕。以祖宗涵养之泽,翻为叛乱〔5〕;率函夏礼义之俗,甘事仇雠〔6〕。紫色余分,拟乱正统〔7〕。想其面目,何以临人?方且妄图襄汉之行,欲窥川蜀之路〔8〕,专犯不韪,自速诛夷〔9〕。我国家厄运已销,中兴在即,天时既顺,人意悉谐。所在皆贾勇之夫,思共快不平之忿〔10〕。今王师已尽压淮、泗,东过海、沂,驿骑交驰,羽檄叠至〔11〕。故我得兼收南阳智谋之士,提大河忠孝之人,仗义以打,乘时而动。金、洋之兵出其西,荆、湖之师继其后〔12〕。虽同心一德,足以吞彼国之枭群〔13〕;然三令五申,岂忍残吾宋之赤子〔14〕?尔应陷没州县官吏兵民等,元非本意,谅皆胁从,屈于贼威,归逃无路〔15〕。我今奉辞伐罪,拯溺苏枯,惟务安集,秋毫无犯。傥能天门纳款,肉袒迎降〔16〕,或愿倒戈以前驱,或列壶浆而在道,自应悉仍旧贯,不改职业,尽除戎索,咸用汉条。如或执迷不悟,甘为叛人,嗾桀犬以吠尧,詈猎师而哭虎〔16〕,议当躬行天罚〔17〕,玉石俱焚,祸并宗亲,辱及父祖,挂今日之逆党〔18〕,遗千载之恶名。顺逆二途,早宜择处,兵戈既逼,虽悔何追?谨连黄榜在前,各令知悉。【注释】〔1〕宋高宗赵构于公元1127年在临安称帝。翌年,刘豫背叛宋王朝降金,两年后(1130)又被金统治者立为皇帝,国号“大齐”,建都大名,后迁汴京。该檄文即为此而作。〔2〕汴都:即汴京或汴梁。古地名。战国时称大梁,乃魏国都。东魏置梁州,隋唐改曰汴州,自五代梁、晋、汉、周,以迄北宋,皆建为都,遂有汴京之称。都治即河南开封之地。后人称开封为汴梁或汴都,即原于此。〔3〕忝:羞辱,有愧于。诗经·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台臣:宰相之称:唐明皇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诗:“集贤招袞职,论道命台臣。”〔4〕“是宜执节”四句:上承前二句是说,你刘豫从前忝居宰相之职,本应以死报国。〔5〕“以祖宗”二句:涵养:滋润养育:陈书·沈炯传上表:特乞霈然申其私礼,则王者之德,覃及无方,矧彼翔沉,孰非涵养。”〔6〕夏礼:夏代所制之礼。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7〕正统:旧称一个相承、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为正统。反之则称为僭窃、偏安。班固典引:“膺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8〕“方且”二句:此二句言,刘豫不仅叛国投敌,而且还企图扩大其统治区,向襄汉及川蜀等地方侵扰。〔9〕“专犯”二句:此二句言刘豫的行为专门违犯忌讳,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10〕贾勇:谓勇敢有余。骆宾王诗:“天子按剑征贾勇。”〔11〕“今王师”四句:王师:帝王的军队。诗经·周颂·酌:“于铄王师遵养时,晦。”淮:水名,古四渎之一,今称淮河。泗:水名,即泗水。发源于今山东省泗水县陪尾山,因其四源合一水,故名。古时泗水流经今山东曲阜鱼台,江苏徐州,至洪泽湖畔龙集入淮。后南段河道变迁。经江苏徐州宿迁、泗阳至淮阴附近入淮河。自宋熙宁中,黄河改道向东南流,在今徐州会合泗水入淮河。海:具体所指何处,未详。沂:即沂水。羽檄:即羽书。史记卷九十三韩信卢绾传附陈豨传:“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集解:“推其言,则以鸟羽插檄书,谓之羽檄,取其急速若飞鸟也。”〔12〕金、洋之兵:所指未详。荆:湖之师:指荆、湖之军队。荆,古时九州之。湖:州名。广舆记:属浙江,吴曰吴兴,隋唐曰湖州。〔13〕枭雄:凶狠专横。文选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幕府方诘外奸,未及整训……而(曹)操豹狼野心,潜包祸谋……除灭忠正,专为枭雄。”〔14〕吾宋:我大宋。〔15〕此句是岳飞为刘豫统治区的官吏所讲的政策,认为他们均属屈于刘豫的威胁,皆非出自本意,而且又逃归无路,对此,岳飞表示理解。〔16〕伐罪:征讨罪者。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以辞成罪足矣,何必卜。”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肢体。古人在谢罪或祭祖时,常脱衣露体,表示虔敬和惶惧。〔16〕桀犬吠尧:喻为主之忠,不问仁暴。史记·淮阴侯传:“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猎师:长于猎事者,一作猎人。新唐书·姚崇传:“玄宗猎谓滨,召见曰:‘公知猎乎?’对曰:‘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少为猎师,老而犹能。’”〔17〕天罚:天讨其罪也。犹言天诛神罚。书·甘誓:“今予行天之罚。”〔18〕逆党:此处指刘豫。【赏析】公元1127年,赵构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史称高宗。公元1128年刘豫背叛宋王朝,投降金,二年后(1130)又为金人立为皇帝,国号“大齐”,在大名建立都城,此后又迁都汴京。岳飞这篇檄便是为此而写。檄文首先批判刘豫背君弃父的行为,然后盛赞讨逆之宋军,气吞山河。此后笔锋又转向伪齐官兵,对他们讲明利害,希望他们弃暗投明;倘若不悟,继续为虎作伥,则要躬行天罚,后果则是祸及宗亲,辱及父祖,而且背着千载恶名。此檄文大义凛然,恩威并用。在语言上虽对仗工整,但极少用典,这与唐初四杰的骈文多用典,成了极鲜明的对比。

猜你喜欢
  • 唐宋散文之苏轼《答谢民师书》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苏轼《答谢民师书》 轼启 2 :近奉违 3 ,亟辱问讯 4 ,具审起居佳胜 5 ,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 6 ,学迂材下 7 ,坐废累年 8 ,不敢复齿缙绅 9 。自还海北 10 ,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

  • 高适《塞上听吹笛》全诗赏析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作品赏析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今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现在我们还

  • 杨花的含义在古诗词中(杨花在古诗中象征什么)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杨花的含义在古诗词中,内容包括杨花在古诗中象征什么,“杨花”在古诗中常象征什么,杨花即柳絮,在古诗词中往往有什么含义呢。杨花在古诗中象征离别,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辞源》中将“杨花”解释为“柳絮”。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而是特

  • 《卧病》

    [唐]戴叔伦 门掩青山卧,莓苔积雨深。 病多知药性,客久见人心。 众鸟趋林健,孤蝉抱叶吟。 沧洲诗社散,无梦盍朋簪。 《卧

  • 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全诗鉴赏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 鲁迅《弟兄》赏析和读后感

    【析】 《弟兄》是一篇讽刺性的小说。其讽刺的重点,是公益局小职员张沛君那伪善、自私和丑恶的灵魂。 小说中的主人公张沛君是公务局里人人称道钦慕的兄弟怡怡的榜样。但作者却以一次偶然性的误会作为试金石,来展

  • 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蹄踏蹄,水边嘴对嘴.

    【名句】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蹄踏蹄,水边嘴对嘴。 白发老翁骑着驴儿到河边饮水。岸上的驴蹄对踏着水中的驴蹄,水面上的驴嘴对着水中的驴嘴。刻画人物景色跃然纸上,妙趣横生。 《瓯北诗话》卷一一引吴小

  • 劝学篇·会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 《易传》言通者数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谓通。难为浅见寡闻道,是谓不通。今日新学、旧学互相訾謷 ① ,若不通其意,则旧学恶新学,姑以为不得已而用之,新学轻旧学,姑以为猝不能尽废而存之,终古柄

  • 洪炎《山中闻杜鹃》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 宋诗精品

    洪炎的《山中闻杜鹃》是一首杰出的宋代诗歌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注释: 洪炎:诗人的名字。 《山中闻杜鹃》:诗的题目,表明了诗人所听到的声音来源。 杜鹃:一种山鸟,以其美妙的歌声而闻名。 山中:指在山脉中的某处。 翻译: 我在山中听到了杜鹃鸟的歌声, 它悠扬的音调渗透到整个山谷。 这美妙的声音引发了我对它的思考, 它似乎是山中忧郁的精灵。 鉴赏: 《山中闻杜鹃》这首诗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注释】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熙熙壤壤: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壤,通“攘”。 【赏析】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一文,针对当时重农抑商的时弊,着重阐述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司马迁认为,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