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炎《山中闻杜鹃》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 宋诗精品
洪炎山中闻杜鹃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①
绿阴初不待薰风,啼鸟区区自流血。②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③
【注释】 ①山中句: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鶗鴂就是杜鹃,相传这种鸟到农历三月开始啼叫,昼夜不停,直到嘴里流出血来方才停止。②薰风:温和的风。借指初夏。区区:辛苦的意思。杜甫杜鹃行:“其实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③言归:杜鹃的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
【译文】 山中二月就能听到杜鹃啼叫,这个时节百花已芳歇香消。不等暖风吹拂早就绿树成阴,杜鹃嘴边流血还在苦苦地鸣叫。移灯北窗前,时间已将近三更,南山深林间还不时传来一两声鸟鸣。你不停地叫“归——”,却又无处可归,那为何还要一声声啼叫使我伤心!
【集评】 今·钱钟书:“唐无名氏诗:‘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洪炎的写法又进了一层。”(宋诗选注第125页)
今·蔡厚示:“妙在融思考于形象之中,能紧扣鹃声着笔,而抒写出‘羁愁凄苦之况’。这正是宋诗擅长夹叙夹议而不同于唐诗力求‘意境莹澈’的表现。”(宋诗鉴赏辞典第753页)
【总案】 此诗作于建炎四年(1129)二月,乃洪炎逃避战乱居金溪时。宋代有不少诗词都借杜鹃的叫声来表现国破家亡后无家可归的痛苦感受,洪炎的这首诗是其中写得特别悲伤的一首。诗中不但感叹自己无家可归,而且借古代传说中的蜀王杜宇失去帝位变成杜鹃而哀鸣的故事,对靖康事变中徽、钦二宗被金兵俘虏北去表示了极大的哀痛。正由于诗中融入了如此丰富的时代内容,所以显得沉郁深厚,感人至深。
-
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 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
-
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
-
淳于髡说齐宣王见七士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
-
同州隔秋浦,闻吟猛虎词。晨朝来借问,知是谢杨儿。
-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故言行之危逊,视世道之污隆。 老聃过西戎
-
帘卷平芜接远天,暂宽行役到樽前。是非境里有闲日,荣辱尘中无了年。山簇暮云千野雨,江分秋水九条烟。马蹄不道贪西去,争向一声高树蝉。
-
【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注释与译文]初升的圆月挂在柳树梢上,我和心爱的人相约在黄昏后见面。此写一对情人元宵之夜幽会,意境优美,烘托出爱情的真挚甜蜜。 参考文献 (宋)欧阳修《生查子》
-
许氏 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许氏这首咏虞美人七言绝句以虞姬之口吻写出,读来格外动人。“君王意气尽江东”写楚霸王风云意气于江东了结用
-
这首词是由两个生动的画面组成的。上片"春雨初霁图",重在写景。画面是一片生机,春意盎然。一溪新绿,几行柳黄,双飞鸥白。大笔一抹,颜色斑谰,水之绿,柳之黄,鸥之白,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尤其巧妙地用了"
-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本诗写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上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对此,谭嗣同刺激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