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鉴赏
作者: 宋生贵
郭风
慈爱的港呵,白帆和水手的母亲的海港,你站立在黄昏的门槛上,焦灼地期待着还没有归队的渔船;也以惜别的眼睛,目送那远扬的白帆,帆船上的拉缆的水手呵。
我们从远处望过去,看见港湾内有无数黑色的桅杆。那些满缀着补丁的褴褛的白帆也回来了,那些满身披着海洋的长征的倦怠的双桅船也回来了。那些贫穷的渔船也回来了。母亲的海港,以激动的两臂搂抱着她的自由的、永远流浪的子女们,听着他们各色各样的细诉,他们的抱负和在征途上的遭遇的叙述……
在海洋的神秘的薄雾里,初升的红色的下弦月浮起了。船夫们都在静静地睡眠;在海的歌唱里,在母亲的港湾的歌唱里,他们忘记了跋涉的辛酸,他们身受的伤痕,而梦见海以外有更宽阔的海。
永远操心的海港呵,明朝又是非常繁忙的日子呢。那经过一夜的休息,又要继续走上征途的白帆,将趁着潮水满涨的时候,满孕着海洋的风和太阳,在缆夫的力的呼喊里出发呵。
港写于1943年。当时,国内战火在燃烧,社会在动荡,善良的人民历受战事之累,饱经纷乱之苦,因此,平静、温馨,是人们普遍滋长着的心理期待。渔船和水手需要港湾,那不在水上劳作的人们同样在向往自己的“港湾”。
诗人所描叙的,首先是对海港的真切感受。写他眼前的海港:博大、宽广。她将“满缀着补丁的槛褛的白帆”、拖着倦意的双桅船、贫穷的渔船,以及许许多多水手船夫,全都揽在自己温暖的怀抱。写他心中的海港:慈爱、温厚。诗中写道:“你站立在黄昏的门槛上,焦灼地期待着还没有归队的渔船;也以惜别的眼睛,目送那远扬的白帆。”这已是慈母的神情。诚然,在诗人的感受中,海港就是母亲,是“白帆和水手的母亲”。他挚爱并赞誉“母亲的海港”,是因为她给予善良而辛劳的船夫水手以心灵的慰藉,使他们在这里领受到亲近和安全,得到精神上的调节。无论是写眼前的海港,还是写心中的海港,焦点则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港是朴实的,但不乏诗的意蕴和魅力。首先,“港”在艺术情境中有着总体的象征意义。读者会随着诗人的描写进入水手和船只的港湾,但又会受此触发而展开联想,想象到存在于每个人的期待中的精神港湾,或精神驿站。有人未曾有过海上的经历,但会因此而想到人生之旅。这便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张力。其次,是形象的诗意化。诗作中的形象,经过艺术转化,与生活中的物象构成“远距离比喻”,因而便在人们的审美感受中有了充分容纳个人体验的空间。如,“你站在黄昏的门槛上,焦灼地期待着还没有归队的渔船”,就是将海港转化为慈母的形象出现,中间拉开较大的审美想象的空域,可供欣赏者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心理去感应,去理解。再如,“船夫们都在静静地睡眠;在海的歌唱里,在母亲港湾的歌唱里,他们忘记了跋涉的辛酸,他们身受的伤痕,而梦见海以外有更宽阔的海。”海港更具有了人的情怀,温暖、真诚。
-
蜀道下湘渚,客帆应不迷。江分三峡响,山并九华齐。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归时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
1. 子墨子怒耕柱子 ① ,耕柱子曰:“我毋愈于人乎 ② ?”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③ 。”子墨子曰:“
-
【原题】:大理曾少卿欲见余近作录数篇寄之以诗为谢且云连日疮荡作读余文而愈因次其韵
-
【唐】杜牧《泊秦淮》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和赏析 - 诗词注释、鉴赏赏析和解读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秦淮:泛指南京。
烟笼:沿江而上,浓烟如雾笼罩,象征冬日的凄凉。
冷暖自知:自觉冷暖,自知其真实情况。
后庭花:即宫廷花朝月夜的音乐舞会。唐代的后宫中,有许多宫女,她们来自各地,各具艳质,而且接受了一定的音乐
-
李咸用妾命何太薄, 不及宫中水。时时对天颜, 声声入君耳。这首诗,在唐代的宫怨诗中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论做作 做作就是“佯”,就是“乔”,也就是“装”。苏北方言有“装佯”的话,“乔装”更是人人皆知。旧小说里女扮男装是乔装,那需要许多做作。难在装得像。只看坤角儿扮须生的,像的有几个?何况做戏还只在戏台上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高适的诗句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上一句:汉家烟尘在东北
下一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翻译:
汉家的烟尘飘荡在东北,汉将离家剿灭残贼。
男儿自当崇尚横行豪气,天子非常赞赏他们。
【诗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出处】唐·高适《燕歌行》。【意思】 汉 -
跃跃诗情在眼前, 聚如风雨散如烟。 敢为常语谈何易, 百炼功纯始自然。 此诗讲诗歌创作之千锤百炼与自然天成的关系。 首二句讲创作时的激情贲涌,忽聚忽散。 “跃跃”,一种迅速跳跃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创作时
-
红紫共纷纷,只承老使君。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水色窗窗见,花香院院闻。恋他官舍住,双鬓白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