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
【4253】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
(牟钟鉴著,人民出版社,58万字,2018年5月第1版,108元)
8章:[1]总论;[2]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儒道关系史;[3]儒、道、佛三教关系发生阶段(汉末时期);[4]儒、道、佛三教互动并在论争中求同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5]儒、道、佛三教鼎立具全国规模并成为常制阶段(隋唐时期);[6]儒、道、佛三教理论深层融合并出现学说创新高潮阶段(宋、辽、金、西夏、元、明时期);[7]儒、道、佛三教融合思潮的下移与扩展阶段(明清时期);[8]儒、道、佛边缘化与奋力复兴阶段(民国时期及其延伸)。
儒家义理概括为:讲仁义、贵德礼、重民本、尚中和、求大同。
道家,道教要义:遵道贵德,返璞归真,重生贵养,清静尚柔,自得逍遥。
中国佛教思想要义:缘起性空,万法唯识,因果报应,慈悲平等,中道圆融。
孔老并生,儒道互补构成中华精神发展的轴线。[1]孔子是中华德文化承前启后的道德大师;[2]老子是开拓中华文化深层哲学思维的智慧大师。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以更大的力度统一“五经”义理,如章帝所言:“欲使诸儒共正经义”,结果形成一部具有国家经学法典性质的作品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
儒教能接地气,道家能通天道,合起来正是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唐太宗的治国为君理念,远承尧舜、周孔之道,中鉴秦灭汉兴之史,近取隋炀亡隋之戒,积累起丰富的政治思想。[1]民为邦本,民水君舟;[2]安不忘危,戒奢以俭;[3]选贤任能,俊杰在位;[4]从谏如流,兼听则明;[5]重农薄赋,不夺其时;[6]崇文重礼,明德慎刑。
王阳明心学之旨:一是“心即理”;二是“致吾良知”;三是“知行合一”。
在三教会合中有四部经典起了思想核心的作用,即儒家的四书,道家的老子,儒道兼习的周易,佛家的坛经。
三教关系历史发展的特点与趋向:曲折漫长,渐行渐近;又渐扩渐广,普及社会。
儒学治国,道学治身,佛学治心。儒学正心,道学静心,佛学净心。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佛曰明心见性。儒学乐生,道学养生,佛学无生。儒家入世,道家避世,佛家出世。
这本书从中华文化整体视野出发,以儒、道、佛三教关系为着力点,梳理和探讨了三教和而不同、聚同化异、互补互渗、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两千年中华思想文化在动态中形成的基本结构,即“一、二、三、多”。“一”是儒家主导,“二”是儒道互补,“三”是儒、道、佛合流,“多”是包纳其他宗教和外来文化。提炼出来的“多元通和”模式对正确处理当下的文化关系多有裨益,真正体现了“文化自信”。
-
写月图黄罢,凌波拾翠通。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叶密舟难荡,莲疏浦易空。凤媒羞自托,鸳翼恨难穷。秋帐灯花翠,倡楼粉色红。相思无别曲,并在棹歌中。
-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吴梅村(1609—1671),名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他是明末清初
-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唐·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立志于先类名言句子
-
《梅花·西江月赋红白二梅》咏梅花诗鉴赏 汪莘
-
绝圣弃智 ①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 ② ,不足。故令有所属 ③ :见素抱朴 ④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⑤ 。 〔注释〕 ①圣:《说文》:“圣,通也。”此处“
-
一日不见如三月,一月相思如七年。似隔山河千里地,仍当风雨九秋天。明朝斋满相寻去,挈榼抱衾同醉眠。
-
古文观止·龚自珍·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1】
-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名言: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注释:
-
《先秦散文·列子·说符篇(节选)》原文鉴赏 宋
-
古文观止·周容·鹅笼夫人传 鹅笼【1】夫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