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鉴赏
作者: 田锐生
陈慧瑛
我在赤道上度过童年。
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
“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
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
从一片枫叶似的中国地图,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
母亲说:“在异国,风是热的,心却凄凉!”
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
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
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回到祖国,我一下子变得富有。
我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每一片云霞、每一棵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无价的自由!
虽然,和许多祖国同胞一样,我心的原野,也受过刀伤火创。
我曾悲哀,但从没绝望;
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
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
因为,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我的脊梁,便有着可靠的依傍;
因为,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象巨星,永远在我心头闪亮。
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
那就是“祖国”这个光辉的字眼!
为了这缕永恒的痴情,
春往秋来,月月年年——
我象一尾春蚕,默默地倾吐柔丝,去描绣祖国五彩缤纷的河山;
我象一片绿叶,用我的青春,虔诚地布置祖国的春天;
我象一只杜鹃,为讴歌祖国美好的未来,甘心啼血而亡……
什么是我心中最大的骄傲?
那便是“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
真情,是诗的生命。
娇柔造作,装腔作势的作品是永远也不会感动读者的,“唯有真情才动人”。我们在陈慧瑛的这篇祖国里,几乎找不到什么特异的技巧和奇突的言词,但我们却被它深深地感动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诗人抒发了来自心底的真情。
我们的祖国是贫困的,也是多灾多难的,诗人同许多同胞一样,曾历尽坎坷,但她从来未有过彷徨和绝望。她象一尾春蚕,默默倾吐对母亲的无尽的痴情,象一只啼血的杜鹃,为祖国美好的未来放声歌唱。这种情感对不曾离开过祖国的人来说,也许感受不是那么强烈。但我们如果了解诗人曾经作为海外游子,漂泊异域的经历,便会知道诗人的情感是多么自然。诗人的童年是在美丽的南洋渡过的,那里尽管“风是热的”,但“心却凄凉”!为了寻找温暖的地方,诗人万里迢迢回到了祖国,祖国固然贫困,但诗人却感觉到自己异常富有,她“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每一片云霞、每一株小草、每一朵浪花……还有——无价的自由!”这些无价的财富是在海外任何地方都无法得到的。更为重要的是,祖国还给了她“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只有在这块土地上,她才能挺直脊梁,享受做主人的权利,她怎能不发自肺腑地为祖国而歌唱!祖国是万千侨胞共同的心歌啊!
作品章法自如,浑然天成。前几节写诗人儿时对祖国朦胧的认识,以及母亲对她郑重的教诲。这看来好象是漫不经心的信手拈来,实际上为诗人成年之后对祖国执着的热爱,作了坚实而有力的铺垫。正因为诗人曾饱尝过失去祖国母亲的孤独和失落,所以她的爱国之情才如此炽烈。这种构思的精心和细致,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作品赏析原序:乾元岁秋八月。白迁于夜郎。遇故人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沔州牧杜公。
-
大东 作者: 周文贞 【本书体例】
-
《陈造·蛰室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自物观物,蛰
-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江城,点明送别之地,是江南某处的临江城市。这两句写相送,上句的关键在一“阻”字。它似指相送之人(皇甫冉等)视线为烟波所阻,无法看到孔巢父所乘的渐渐远去的船只,又似指孔的行舟被烟波所阻,“烟波”二字,给送行抹上一层凄迷的色彩。送别本已令人心绪索然,何况又值新秋时分,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达识与昧机,智殊迹同静。于焉得携手,屡赏清夜景。潇洒陪高咏,从容羡华剩一逐风波迁,南登桂阳岭。旧里门空掩,欢游事皆屏。怅望城阙遥,幽居时序永。春风吹百卉,和煦变闾井。独闷终日眠,篇书不复剩唯当望雨
-
宋·王安石2某启,承诲喻累幅3,知尚盘桓江北4,俯仰逾月5,岂胜感怅6。得秦君诗7,手不
-
汉郎清晓赤墀趋,楚老西来望隼旟。侍史护衣薰蕙草,辘轳要◇从骊驹。阳春绕雪歌低扇,油幕连云水泛渠。千里修门对涔浦,好寻遗玦吊三闾。
-
《旧约·士师记》第19—21章 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有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妾行淫离开丈夫,回到伯利恒父家,在那里住了4个月。他丈夫带着一个仆人骑着两匹驴子去见
-
作者: 王正志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