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垢匿瑕》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含垢匿瑕
【原典】
晋陈骞①,沉厚有智谋,少有度量,含垢匿瑕②,所在存绩③。
【注释】
①陈骞(211~292):字休渊,临淮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司徒陈矫之子。西晋开国功臣,官至大将军。此事详见晋书·陈骞传卷三十五。②含垢匿瑕:容忍别人的侮辱,掩藏他人的不足。③存绩:做出成果。
【译文】
晋代的陈骞,性情稳重宽厚,有智谋。少年时就有度量,能够忍住委屈,宽恕他人。做任何事都很有成就。
【延伸阅读】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多次论“器”的内容,他说:“君子不器。”“管仲之器小哉!”“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孔子所说的“器”,大多是指一个人的器量。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意思是说性格具有先天性,然而无数的例子证明,性格还是可以调整的,相比较而言,一个人的胸襟气度却很难改变。正如一丛荆棘灌木,无论土壤如何肥沃,气候如何适宜,都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它的个头受到了“器”的影响,这是与生俱来,不可变化的。一个人的器量,虽然不至于如树那样不可调节,但后天修养所能达到的效果实在有限。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因为他善“养气”,善养“浩然之气”,但他所养的也只是心境之气,而非度量之器。所以一个人将来能够成为什么,完全是受其与生俱来的器量限制。虽然大器之人不见得都能成大器,但成大器的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器小之人。所以中国一句古话“三岁看到老”,关注的重点大概也就是人的“器”。唐代裴行俭正是这么看人的,史书中记录了如下的故事:“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嘿,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陈骞的成才所在皆因他的度量,年少而有度量,正说明“器”的先天性特征。史书称,“骞沈厚有智谋。初,矫(陈骞的父亲陈矫)为尚书令,侍中刘晔见幸于魏明帝,谮矫专权。矫忧惧,以问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意,不过不作公耳。’后帝意果释,骞尚少,为夏侯玄所侮,意色自若,玄以此异之。”因为大器,所以能够容纳百川,对于诸多外在的压力,天然具有优越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必定能够忍受委屈;因为是大器,所以多半会理想高远,而高远理想的下面必定是博大的人格,正如高楼之下必有坚厚的地基一样。孔子说人有三种类型,即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陈骞或者就是第一种人。
-
人的一生是不是都在藏?藏缺点,藏短处,藏忧伤,藏苦痛,藏自己的短板……可总有一些是藏不住的。有一位文友,发了一个链接给我,是一位残
-
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擢茎。竦芳柯以从风,奋纤枝之璀璨。其始荣也,皦若夜光寻扶桑;其扬辉也,晃若九阳出旸谷。芙蓉蹇产,菡萏星属。丝条垂珠,丹荣吐绿。焜焜,烂若龙烛。观者终朝
-
拍案惊奇 明崇祯元年(1628)尚友堂刊本《拍案惊奇》扉页书影 覆尚友堂刊本《拍案惊奇》 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短篇(拟话本)世情小说集。又名《初刻拍案惊奇》。四十卷。题“即空观主人手定”。作者凌濛初(1
-
家山见初月,林壑悄无尘。幽境此何夕,清光如为人。潭空破镜入,风动翠蛾嚬。会向琐窗望,追思伊洛滨。
-
看画长廊遍,寻僧一径幽。小池兼鹤净,古木带蝉秋。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
-
宋·王炎午2呜呼! 扶颠持危,文山、诸葛3,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4,
-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诗歌·何景明诗《答望之》 念汝书难达,登楼望欲迷。天寒一雁至,日暮万行啼。饥馑饶群盗,征求及寡妻。江湖更摇落,何处可安栖! “望之”,孟洋的字。孟洋,信阳(今河南信阳)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南京大理
-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清泠焚众香,微妙歌法言。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
师逢吴兴守,相伴住禅扃。春雨同栽树,秋灯对讲经。庐山曾结社,桂水远扬舲。话旧还惆怅,天南望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