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原文与鉴赏
作者: 张忠义 【本书体例】
【原文】:
投我以木瓜(1),报之以琼琚(2)匪报也(3),永以为好也(4)。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鉴赏】:
和诗经中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木瓜的题义也颇多。一说“木瓜,美齐桓公也。”因为卫人曾受齐桓公之德,故“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毛诗序)一说“以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姚际恒诗经通论)等等。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把本诗理解为青年男女表达情谊的恋歌更为妥贴。本诗的大意是说:有人把瓜果作为信物送给我,我以佩玉来回赠,不要认为这只是作为礼尚往来的报答,我是要表示和你永远相爱下去。
那么诗中的主人公“我”是男性还是女性?现在多数人认为应是男性,理由是:美人所赠无非是瓜果之属;贻赠美人者不外乎美玉之类。但在诗经中美人以美玉相赠的也不乏其例,如郑风·女曰鸡鸣中有“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说的正是美人赠男子以美玉。同样,男子以瓜果贻赠他人的也有其例。如大雅·抑第八章中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其实,诗中的主人公“我”是男是女,是一个颇难论断的问题。反过来说,主人公是男是女也并不影响对诗义的理解。
作为一首恋歌,本诗语言朴素,表达了主人公炽热的爱情。对方以瓜果这些常物作为信物相送,而主人公却以佩玉异珍来回赠,但仍感不足为报。这表明主人公已为对方诚挚的情谊深深打动,于是以加倍的情谊来回赠对方。这里,佩玉并不只是显示其高于瓜果的经济价值,而是寄托着主人公高于对方的浓烈的感情。
木瓜是一首较为典型的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只有个别词语的变更。这种反复咏唱的重章迭句形式使全诗充满了缠绵不绝的柔情,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正是民歌的特色。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诗中皆绸缪和好之音”。
-
该词上片以回顾历史起句,拢“今古英雄”于笔端,词人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历史长河,写出了滔滔不尽、起伏跌宕的痛惜与感伤。“远目送归鸿”的意象,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动的是归鸿的悠悠远去,静的是词人凝重的望眼;飞去的是天空的鸿雁,搅起的是满腔的幽
-
国学名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出处和解释
【名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语出《荀子·非十二子》。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虽然有才能但必须谦让,然后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让:谦让,退让。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清]魏源峡锁群山十万魂,山花四月未缤繙。前林晓忽花全放,多为溪雷一夜奔。清末著名思
-
兰花静素淡雅,以其清雅沁人的幽香高雅纯洁、刚柔兼具的形姿,征服着亿万人的心。兰花在中华文化史上享有香祖、空谷佳人、国香、花中君子等
-
起句“凭画槛”三字,以水槛的处所应现“湖上”的题面,显示了全篇览景抒怀的走向,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雨后”的题意。
-
《先秦散文·战国策·唐且说信陵君戒骄(魏策四)》原文鉴赏
-
【生卒】:1899—【介绍】: 法国剧作家、新闻记者。青年时在勒阿弗尔中学读书,这期间结识了超现实主义*作家雷蒙、格诺等。以后,他去巴
-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 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邵康节《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
-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