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年明月何处看。
熙宁十年(1077),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的第一个中秋之夜,与弟弟子由相会,写下此诗。
前两句,描写中秋月的清明。诗人运用了烘云托月之法,先写暮云收尽,次写月光清寒,再写银河无声,几经铺垫之后,才请出明月玉盘,让它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转动,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优美意境。写诗讲究炼字。“字者,眼也”(杨载诗法家数),前两句分别炼了“溢”字和“转”字。如果说“银汉无声”为静,那么“溢清寒”与“转玉盘”则为动。两句之中,有静有动,以动托静,十分传神。这种动静相宜的意境,谁能不觉得美呢?
短短两句写景诗,更是一幅月夜图。诗人给我们打开了这样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画卷的背景是中秋之夜,暮云早已悄悄散尽,无垠的天宇里溢泻着清淡的月光,给人以微微凉意,无声的银河在碧天的深处静躺着;画卷的近景是一轮晶莹的玉盘在含情脉脉地转动着。面对这幅碧空美、银河美,玉盘转动更美的月夜图,读者似乎也要进入这迷人的中秋之夜的佳境中了。
诗人用清寒形容月光的清凉,用无声点出银河的寂静,然后让一轮玉盘在深远的碧宇中运行,未免显得过于孤寂。假如二八深闺少女独自一个凭栏欣赏这月,写下这诗句,定会认为她有某种难言的“幽怨”要寄情于景了。然而,写这清丽诗句、赏这中秋之月的,明明是以豪放风格著称于词坛的苏轼,可见他的心境深处亦有要倾吐的某种幽情了。但又不能直吐,因为七绝之法讲究“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要在眼前景、口头语中寄寓“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沈德潜说诗晬语)。而从诗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慨叹中,的确让人微觉到他胸中似乎有什么忧思要吐。不然的话,为什么要担心“明月明年何处看”呢?这正是含而不露的妙笔。
原来,这最后两句含而不露的佳句中的确有着“弦外音味外味”。这一年的中秋,是苏轼与弟弟子由分别五年来的第一次会面。兄弟一见,共赏明月,本是赏心悦目之事,然而就苏轼来说,与弟弟分别多年,共赏中秋月的机会仅此一次而已。正如苏轼在第二年(1078)的中秋赏月时,发现弟弟已离开徐州,于是在赏月诗中写道:“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诗人自注道:“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1077)与子由会与此(徐州)。”其它五年呢?不要说兄弟未能团圆共赏中秋明月,就连苏轼自己的政治生涯也一直处在极不安定的环境之中。熙宁四年(1071),因上神宗书,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变法而外调杭州通判任;熙宁七年(1074),又由杭州权知密州;熙宁九年(1077),任知徐州。这种频频调动,是他在政治上屡受压抑的结果。在宦海浮沉不定、人生飘浮难测、兄弟团圆机会难得的情况下,诗人发出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吟叹,真乃肺腑之言,意境尤为深远。
七绝讲究神韵,“切忌用刚笔,刚则不韵。即边塞之外,并须敛刚于柔”(施补华岘佣说诗),何况写中秋之月呢?正因为如此,诗人不用刚笔而用柔语。比如:“此生”之后继以“此夜”;“明月”之后继以“明年”,在低徊相续、一咏三叹中尽抒幽幽之情,凄凄之神,柔柔之韵,兄弟相会的难得和对前途渺茫的感慨,因而受到名家的青睐。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云:“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唯独“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句皆好矣。”杨万里的评价是有眼力的,他评出了历代读者的心声。
-
马第伯:封禅仪记(节选) 马第伯建武三十二年,车驾东巡狩。正月二十八日发洛阳宫,二月九日到鲁,遣守谒者郭坚伯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是
-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希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作品赏析此亦西阁所作。谢灵运诗,“放舟候月圆。”孤月当楼满①,寒江动夜扉②。委波金不定③,照席
-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出处】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 》。 【意思1】只有那门前镜湖里的水,春风吹来水波荡漾,仍同往日一样。写出了久别家乡的无限慨叹。 【意思2】回到久别的家
-
卢挚《〔双调〕蟾宫曲》原文|翻译|赏析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卢挚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刺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这首曲所写,是田家生活的一个剪影:两位农家少年,一
-
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朝睡足始
-
小宛 作者: 冯怀玉 【本书体例】
-
昔日双鸦照浅眉,如今婀娜绿云垂。蓬莱老守明朝去,肠断帘间究n时。
-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国学名句“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出处和解释
【名句】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语出《列子·杨朱》。可以吞没一只船的大鱼,不在江河的支流中游泳;鸿鹄翱翔在万里高空,不栖止于污浊的水塘旁边。比喻英雄人物志向远大,秉性高洁。吞舟之鱼: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