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杂谈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的翻译

作者:admin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2024-04-17 阅读:0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的翻译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的翻译是: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从事农业。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不从事农业生产,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

出自晁错论贵粟疏第一段,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

一、贵粟,使民务农,以充实国家仓廪。二、减少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三、通过赏罚,使富人以粮食换取爵位,减少对贫穷人民的剥削。

晁错论贵粟疏中文翻译:

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了关于重视粮食生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晁错认为,民众贫困会导致邪恶的产生。贫困源于不足,不足则源于不务农。不务农则不定居,不定居则离乡背井,民众就会像鸟兽一样四处流离。即使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也无法阻止这种情况。人们对于抵御寒冷的衣服和充饥的食物,不会等到轻暖和美味,而是饥寒交迫时就不顾廉耻。因此,民众若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和衣物,即使慈母也无法保全自己的子女,君主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明智的君主深知这一点,因此致力于让民众从事农业和桑蚕业,减轻赋税,广泛积累粮食,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害,这样民众就能得以生存。

晁错指出,目前农民家庭中的劳动力不足,每个家庭至少有两人在服役,能够耕作的土地不过百亩,产量不过百石。农民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同时,还需要砍柴、为官府服务、提供劳役等,一年四季都得不到休息。同时,农民还要承担送往迎来、吊丧问病、抚养孤儿等社会义务。尽管如此辛勤,他们仍会遭受水旱灾害、急政暴虐、赋税不时的困扰。一些农民被迫卖掉土地房产,甚至卖掉子孙以偿还债务。

晁错强调,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鼓励民众务农。而鼓励民众务农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的价值。提高粮食价值的办法,是让民众用粮食作为奖赏和惩罚的手段。现在招募全国人民向官府缴纳粮食,可以因此获得爵位,也可以因此免除罪行。这样,富人可以获得爵位,农民可以得到金钱,粮食也能得到流通。那些能够缴纳粮食以获得爵位的人,都是有余粮的人。从有余粮的人那里收取,以供国家使用,那么对贫穷人民的赋税就可以减少,这就是所说的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政策一出,民众就能受益。这样做顺应民心,可以得到三个好处:

一、提高粮食的价值,让民众务农,以充实国家的粮仓。二、减少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三、通过奖赏和惩罚,让富人以粮食换取爵位,减少对穷人的剥削。

猜你喜欢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