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的翻译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的翻译是: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从事农业。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不从事农业生产,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
出自晁错论贵粟疏第一段,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
一、贵粟,使民务农,以充实国家仓廪。二、减少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三、通过赏罚,使富人以粮食换取爵位,减少对贫穷人民的剥削。
晁错论贵粟疏中文翻译:
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了关于重视粮食生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晁错认为,民众贫困会导致邪恶的产生。贫困源于不足,不足则源于不务农。不务农则不定居,不定居则离乡背井,民众就会像鸟兽一样四处流离。即使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也无法阻止这种情况。人们对于抵御寒冷的衣服和充饥的食物,不会等到轻暖和美味,而是饥寒交迫时就不顾廉耻。因此,民众若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和衣物,即使慈母也无法保全自己的子女,君主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明智的君主深知这一点,因此致力于让民众从事农业和桑蚕业,减轻赋税,广泛积累粮食,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害,这样民众就能得以生存。
晁错指出,目前农民家庭中的劳动力不足,每个家庭至少有两人在服役,能够耕作的土地不过百亩,产量不过百石。农民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同时,还需要砍柴、为官府服务、提供劳役等,一年四季都得不到休息。同时,农民还要承担送往迎来、吊丧问病、抚养孤儿等社会义务。尽管如此辛勤,他们仍会遭受水旱灾害、急政暴虐、赋税不时的困扰。一些农民被迫卖掉土地房产,甚至卖掉子孙以偿还债务。
晁错强调,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鼓励民众务农。而鼓励民众务农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的价值。提高粮食价值的办法,是让民众用粮食作为奖赏和惩罚的手段。现在招募全国人民向官府缴纳粮食,可以因此获得爵位,也可以因此免除罪行。这样,富人可以获得爵位,农民可以得到金钱,粮食也能得到流通。那些能够缴纳粮食以获得爵位的人,都是有余粮的人。从有余粮的人那里收取,以供国家使用,那么对贫穷人民的赋税就可以减少,这就是所说的减少有余的,补充不足的,政策一出,民众就能受益。这样做顺应民心,可以得到三个好处:
一、提高粮食的价值,让民众务农,以充实国家的粮仓。二、减少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三、通过奖赏和惩罚,让富人以粮食换取爵位,减少对穷人的剥削。
-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管子·权修》) 【注释】 树:种植。苟:如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贤媛》: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晋书 王凝之妻谢氏传》:
-
【名句】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愆 (qian): 罪过; 罪孽。句意: 一家富贵造成了千家万户的怨恨; 半世的功业利禄名誉地位,积欠下了百世赎不完的罪孽。揭露了封建社会所谓富贵功名的罪恶实
-
《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管子·内业》,重道立德类名言句子
-
张鸣善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 胡言乱语成时用。大刚来都是哄。说英雄谁是英
-
张养浩:标山记 张养浩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
-
部编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一ppt(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部编版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一ppt,内容包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八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课内古诗词共7首,分别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顶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张华· 蜀山南高山上,有物如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化,或曰假玃。同行道妇女有好者,辄盗之以去,人不得知。行者或每遇其旁,皆以长绳相引,然故不免。此得男女气,自死,故取男也。取去为
-
古文观止·韩愈·送杨少尹序① 昔疏广、受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