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全诗赏析
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仿佛闻寒蝉。
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
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
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
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作品赏析
【朱注】考草堂本,此与茅屋歌俱编入上元二年成都诗内,今从之。黄鹤据史永泰元年三月,大风拔木,谓此诗作于其时,太泥。倚江柟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①。诛茅卜居总为此②,五月仿佛闻寒蝉③。
(堂依柟树,此卜居之由。五月寒蝉,是咏树,不是咏蝉。树高则响细,阴多则气凉,故仿佛如听寒蝉。涵光曰:首二,似七律起语。)
①鲍照诗:“哀哀古老容。”②哀江南赋:“诛茅宋玉之宅。”楚辞:“卜居者,屈之所作也。”③长门赋:“时仿佛以物类兮。”江逌诗:“寒蝉向夕号。”
东南飘风动地至①,江翻石走流云气②。斡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
(风云雷雨,一时并作,乃树所由拔也。社臆:天意二字宜玩,恐草堂终非吾有也,盖以柟树卜之。)。
①诗:“飘风自南。”吴注:古诗:“回风动地起。”②庄子:“云气不待族而雨。”
沧波老树性所爱①,浦上童童一青盖。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②。
(追叙未拔之先,佳景堪玩。树映江波,尤为可爱。且垂荫足避霜雪,迎风如听竽籁,故客行至此,频留而不过。)
①刘删诗:“孤石沧波里。”②陶潜诗:“事胜感行人。”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籁。”
虎倒龙颠委榛棘①,泪痕血点垂胸臆②。我有新诗何处吟③?草堂自此无颜色。
(柟树既拔,倍增旅况凄凉矣。正与首段诛茅卜居相应。虎倒、龙颠,言仆踣之状,即病柏诗“偃蹙龙虎姿”意。此章四段,各四句。)
①王粲诗:“城郭生榛棘。”②梁简文帝诗:“泪痕未燥讵终朝。”吴质书:“愤积于胸臆。”③陶潜诗:“贻尔新诗。”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3048】邓小平治国论(李君如著,人民出版社、中国审计出版社,47 5万字, 2016年12月第1版,66元)。△作者将长期思考和研究的成果汇集
-
清·袁枚 路出澶河水最清, 当年照影见东征。 满朝白面三迁议,一角黄旗万岁声。 金币无多民已困, 燕云不取祸终生。 行人立马秋风里, 懊恼孱王早罢兵。 乾隆元年(1735),青年诗人袁枚赴京应试,从江
-
匠智无遗巧,天形极幽探。谓我爱山者,为山列前檐。颓垣不数尺,万嶮由心潜。或开如断裂,或吐似谺谽。或长随靡迤,或瘦露崆嵌。阴穴觑杳杳,高屏立嚵嚵。後出忽孤耸,群奔沓相参。靉若气融结,突如鬼镌鑱。昔岁贬荆
-
作者: 张家顺
-
【原题】:前日以诗赠贾麟进士繼蒙和答而杨蟠从事亦随次元韵鄙思不休辄复自和二篇
-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
若夫一枝之上〔1〕,巢父得安巢之所〔2〕;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3〕。况乎管宁藜床
-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
-
秋林落叶已斑斑,秋日当庭尚掩关。扫榻昼眠听鸟语,可怜身世此时间。这首绝句文字很平淡,然而淡而有味。悲秋题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俯拾皆是
-
唐·元结1永泰丙午中2,巡属县至江华3。县大夫瞿令问咨曰4:“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