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九日曲江》全诗赏析
江水清源曲,荆门此路疑。晚来高兴尽,摇荡菊花期。
作品赏析
当是天宝十二载作。盖十三年九日有寄岑参诗,十四年九日有杨奉先诗,此诗盖在前也。时公年四十有二,故云百年已半。缀席荣萸好①,浮舟菌萏衰②。百年秋已半③,九日意兼悲。江水清源曲④,荆门此路疑⑤。晚来高兴尽⑥,摇荡菊花期⑦。
(杜臆:此章即老去悲秋之意。上四,拈九日,所感在身老,故有兼悲之叹。下四,拈曲江,所伤在落魄,故有摇荡之嗟。通首将一景一情,两截重叙,虚实相间格,杜集频用之。此诗乍看似乎直致,须抑扬说来,方见曲折生动,言茱萸虽好,而菡萏已衰,不觉悲秋悲老,兼集意中也。且江上此游,仿佛荆门胜会,而摇荡花期者,犹是去秋故吾,浮沉身世,又可悲已。)
①荆楚岁时记:“茱萸,一名藙,九月九日熟,味辛色赤,拆其房插头,可辟恶气。”曹植诗:“茱萸自有芳。”②尔雅:“荷,芙蕖,其华菡萏。”洙曰:莲,茎为茄,叶为荷,花为菡萏,莲根为藕。刘桢诗:“菡萏溢金塘。”③张正见诗:“百龄倏忽半。”④屈原远游:“轶迅风于清源兮。”⑤九域志:江陵府龙山上有孟嘉落帽台,其地在荆门东。宋之问诗:“邪溪此路通。”⑥李百药诗:“晚来风景丽。”殷仲文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⑦上林赋:“与波摇荡。”荆楚岁时记:“九日为菊花会,故云菊花期。”续齐谐记:费长房谓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厄,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则此祸可除。”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怕 一作:恨) (无归路 一作:迷归路)长门事
-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2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3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
-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
-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荫系钓舟。 作者紧扣诗题,一开始即纯写江上之景,尺幅万里,展示出一个无限寥廓的空间。“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这是富于季节性的大
-
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的一个诗人集团,也称“微暗派运动”。当时,邓南遮的华美、浮夸的诗风十分流行。意大利诗人戈扎诺指出:邓南遮的日子
-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作品赏析【注释】①江郎山:一名灵石山,又名须郎山,在今浙江江山县县南,拔地如笋,高八百寻,江山县即以此山得名。陆游有《过灵石三
-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来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 民能自食者有几? 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仑粟,可发者几何?
-
李绅 瘴烟长暖无霜雪,槿艳繁花满树红。 每叹芳菲四时厌,不知开落有春风。 李绅这首咏槿花诗当是长庆四年二月被李逢吉陷害贬端州司马以后,直至宝历元年(825)五月量移江州以前时作的。端州是今广东省西江流
-
至日阳初复,丰年瑞遽臻。飘颻初未积,散漫忽无垠。万木青烟灭,千门白昼新。往来冲更合,高下著何匀。望好登长榭,平堪走画轮。马寒毛缩蝟,弓劲力添钧。客醉看成眩,儿娇咀且颦。虚堂明永夜,高阁照清晨。树石诗翁
-
四 我把困难当作磨石 来磨砺我的意志 我把坎坷当作浪涛 来冲洗我灵魂的软弱 五 没有难度;没有绝技 没有惊险;没有奇观 没有惊人的毅力 作不出非凡的事业 六 那小小的先行者的足印 是林海里迷失者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