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不见(近无李白消息)》全诗赏析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黄宝华)
-------------------------------------------
原注:近无李白消息。
【鹤注】诗云:“世人皆欲杀”,当是白流夜郎之后,盖上元二年也。梁氏编在宝应元年梓州作,不知是年,白己卒矣。曾巩序:乾元元年,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浸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间。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诗:“爱而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①。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②,..飘零酒一杯③。匡山读书处④,头白好归来⑤。
(此怀李白而作也。敏捷千篇,见才可怜。飘零纵酒,见狂可哀。归老匡山,盖悯其放逐而望其生还,始终是哀怜意。)。
①箕子被发佯狂,白之纵酒豪放,亦不得已而然。②汉书·儒林传:鲁荣广,高材敏捷。刘向新序:“聪明敏捷,人之美材。”③雪赋:“从风飘零。”薛道衡诗:“陶然寄一杯。”④太白,蜀人,而公亦在蜀,故云归来。丹铅录谓指彰明县南之匡山,若以为匡庐,太白非九江人,何得言归来乎?⑤楚辞:“王孙兮归来。”顾宸曰:公与白同游齐鲁,在天宝四载。白有鲁郡石门别杜诗,自此以后,公屡形怀忆,竟不得再见。冬日春日之怀及梦白二首,白在夜郎,公在秦州。此云“不见李生久”,白在浪游,公在成都。公与白最称交好,考其相从岁月,仅在游齐鲁时。前乎此,后乎此,俱未相见也。
附考:洪容斋三笔曰:杜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说者以为即庐山也。吴曾能改斋漫录辩误一卷,正辩是事。引杜田杜诗补遗云: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白读书于大匡山,有读书堂尚存。其宅在清廉乡,后废为僧房,称陇西院,盖以太白得名。院有太白像,吴君以是证杜句,知匡山在蜀,非庐山也。予按当涂所刊太白集,其首载新墓碑,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撰,凡千五百余字,但云:“自国朝以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初无补遗所纪七十余言,岂非好事者伪为此书,如开元遗事之类,以附会杜诗耶?欧阳舆地广记云,彰明有李白碑,白生于此县。盖亦传说之误,当以范碑为正。
【朱注】杜田之说,本于杨天惠彰明逸事。杜臆:太白系出陇西,后遂误传为陇西成纪人。所云清廉乡,亦必青莲之讹。
黄鹤曰:李集有望庐山五老诗云:“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又望庐山瀑布云:“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又南康军图经云: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至五老峰,爱其险峭奇胜,曰:“天下之壮观也。卜筑于此,吾将老焉。”今峰下有书堂旧基,白后北归,犹不忍去,乃指庐山曰:“与君再会,不敢寒盟,丹崖绿壑,神其鉴之。”又白送侄嵩游庐山序,“惭未归于名山。”然则匡山断指浔阳匡庐山。
今按:全蜀总志:龙安府江油县,有大匡山,在县治西三十里,山势高耸,状如匡字。唐李白读书处。岂修志者,亦因彰明逸事而附会欤?又考水经注:远法师庐山志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然则庐山亦称匡山,盖以姓得名耶?
-----------仇兆鳌 杜诗详注-----------
-
园有桃,其实之殽。 ①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②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③ 园有棘,其实之食。 ④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不知我者,
-
【4862】工作是最好的修行(樊登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5 75印张,2019年11月第1版,49元)△5篇14部分:1 正心:①工作是最好的修炼;②一
-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鲜饭细酒香浓。
-
恬大父蒙骜 [1] ,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 [2] 。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
-
赵师秀《数日》宋山水诗鉴赏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此诗以起句首二字为题,《宋诗纪事》题为《绝句》。它描写秋天的山景,并表达了诗人的意绪。 秋风吹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于古诗词的小品,内容包括急需一个关于古诗词的小品(或相声)的剧本先谢谢各位啦搜狗,小品带有古诗的剧本,急有关古诗文的小品或相声,小学生的,不要太长。给您推荐这段相声:《古诗串串串》 主题是赞美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甲:听说你最近在猛啃古诗,准备参加学校的古诗文大赛? 乙:嗯。(得
-
《复仇议》是陈子昂的《复仇议状》的简称,是一篇很有名的驳议之作。徐元庆为父报仇,杀了父亲的仇人,然后到官府自首。对于这样一件事,陈子昂提出了杀人犯法应处死罪,而报父仇却合于礼义应予表彰的处理意见。柳宗元却认为这不但赏罚不明,而且自相矛盾,指出徐元庆报杀父之仇的行为既合于礼义,又合于法律,应予充分肯定。
-
曾经有一个时期,学术界把自宋代开始盛行的话本小说,命为“市民文学”。这很可能由于话本小说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城市人民,且为城市人民喜闻乐见而然。而话本小说的内容,诚如宋末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指出的:“且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一飞冲天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人一飞冲天的诗词,描述一飞冲天的诗句,形容人一飞冲天的诗词。
-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此诗也是杜甫寓居秦州时所作。南郭寺位于秦州南郊约二公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