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此诗也是杜甫寓居秦州时所作。南郭寺位于秦州南郊约二公里的慧香山坳,下临耤河,与北山隗嚣宫相对成趣。杜甫曾游览过这两处名胜,均有吟咏,收入秦州杂诗二十首。
首联:“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入题写景。南郭寺的实际位置是在半山腰上,而非山顶。诗人所见北流泉,传说就是今日寺内悬山顶观音殿前的一口水井。此井清澈见底,水味甘美,四时不竭,因泉水在山的北坡上,故称北流泉。颔联:“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老树”,承首句,写寺;“清渠”,承二句,写泉。寺内庭院中有老柏树一株,黛色霜皮,相传即是杜甫见过的“老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饱经风雨磨炼,至今依然苍劲挺拔,游人无不称奇。因曾遭雷劈,如今分作两半,向两面岔开,南北欹侧,斜刺天外。树中寄生一颗槐树,径已盈尺,俗称“柏抱槐”,是著名的“秦州八景”之一。南郭寺创建年代有待考定,但从杜诗“老树空庭得”来看,唐代已具规模。颈联:“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再写寺中景色。怪石嶙峋的山崖下,秋天的野花临风自开,野草丛中的废钟上,夕阳的余晖默然铺洒。末联:“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承前写景而来,抒发身世之慨。诗人徘徊空庭,触目所见,清渠、老树、秋花、危石、晚景、卧钟,万物各得其所的情景,不禁触动了他暮年飘泊、无所依托的感伤心绪。俯仰宇宙,怎么自己连个安身之处也没有啊?! 这时,阵阵晚风从山前耤(xi) 河上吹来,诗人浮想无际,感到风儿也因人间的不平,而显得格外萧飒凄冷!
杜甫游南郭寺,正值秋风透寒时节。秦州景物自有一种清丽疏淡的韵味。再加个人际遇坎坷,忧愤悱恻,触目所见,无不让诗人感到秋意满怀,这种独特感受,反映到他笔下,无论写景、抒怀,均以白描手法出之。诗中所写景物,每一句都是一幅素描,绝无渲染雕饰,幽秀的风物宛然在目,显示出写生高手的功力。即如诗末发抒感慨,如实说来,情与景会,自然凑泊,不见技巧。
南郭寺因杜甫题咏而驰名今古,引起历代人们对它的游兴和向往,杜甫的诗魂与古寺共存。寺内今有清代光绪三十年 (1904) 改建的杜少陵祠,内有杜甫及侍童塑像三尊,为后人纪念杜甫而造。寺院后山林木葱郁,登高一眺,天水市区尽收眼底。
-
【3470】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美〕彼得·考夫曼编,李继宏译,中信出版社,70万字,2016年7月第1版,168元)△本书是关于
-
【3530】科技之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50大全球突破性技术深度剖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著,人民邮电出版社,43 5万字,2016年11月第1版,9
-
李煜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阿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
贵人沦落路人哀,碧海连天丹旐回。遥想长安此时节,朱门深巷百花开。
-
下泉 作者: 梁化日 【本书体例】
-
【名句】农夫比粟,商贾比财,烈士 ① 比义。 【注释】①烈士:指有远大志向或重义轻生的人。 【释义】农民比谁的粟收成多,商人比谁更有钱,而烈士则比谁更富有正义。 【点评】不同类别的人追求的目标不同,评
-
庆善桥庆善桥 【原文】 饶州学非范文正公所建,予既书之矣。城内庆善桥之说,亦然。比因郡人修桥[1],拆去旧石,见其上镌云:“康定
-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
古文观止·韩愈·柳子厚墓志铭① 子厚讳宗元。
-
古人有云:非知之难,惟行之不易 行之可勉,惟终实难 是以暴乱之君,非独明于恶路,圣哲之主,非独见于善途 良由大道远而难遵,邪径近而易践 小人俯从其易,不得力行其难,故祸败及之 君子劳处其难,不能力居其易,故福庆流之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